日期:2022年7月12日至2026年12月31日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活動內容簡介:
地球至今已歷經過至少五次生物大滅絕,每次滅絕事件都導致環境驟變,許多物種在短時間內消失。然而,存活下來的少數生物,卻也發揮生命的韌性,隨著時間推演,造就現今繁盛而多樣的生命。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的主題常設展「古生物大展—生命的史詩.與演化共舞」,邀請大家一同透過豐富的化石,探索這段橫跨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史詩。
繁盛古海洋
看似廣闊且不變的海洋,在海浪下的世界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歷許多的變化。在第一批生物離開水面之前,海洋中的生物已經演化超過了30億年。其中,就包括了三葉蟲、菊石、鸚鵡螺、海百合及魚類,展覽中透過豐富的化石展件,呈現這片古海洋的繁盛樣貌。
中生代霸主
在經歷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後,恐龍在生態系統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到了三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後,牠們成為中生代陸地上最具優勢的動物,例如展場中的黃河巨龍、特暴龍、伶盜龍;而在鳥類出現前,翼龍是首度翱翔於天際的脊椎動物;另外有群爬行動物則重新返回水下生活,如魚龍、蛇頸龍及滄龍。這群爬行動物在不同環境背景下演化出多樣的形態,分別成為主宰中生代陸海空域的霸主。
臺灣化石
走過古生代、中生代,在新生代時,臺灣海峽曾出露為陸,形成臺灣與歐亞大陸的橋樑,許多陸生動物得以遷移至此。位於臺灣本島與澎湖間的澎湖水道,以及臺南新化丘陵與左鎮一帶、菜寮溪和鹽水溪的河床上,保存了大量更新世陸生脊椎動物化石,分別被稱為「澎湖動物群」,以及「左鎮動物群」,這些不同區域的動物群,分別代表了臺灣過去不同時空背景的生態環境。
臺灣動物多樣性
現今的臺灣是座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島嶼,展覽透過臺灣動物多樣性光牆,以及吊掛在二樓平臺上方的鯨豚骨架標本,展現臺灣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哺乳類及鳥類動物,帶領觀眾一起欣賞這些多采多姿的動物樣貌。
今日的地球
然而到了現今,人類產生大量溫室氣體與污染而造成異常氣候,已經改變北極圈的生態,使北極熊面臨滅絕的危機。而在臺灣,也有許多生物因為人為開發或消費行為的影響,而面臨生存挑戰。在本展覽中,希望我們能一同反思人類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活動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