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地質新聞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大地質系助理教授林立虹在昨天出刊的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在地殼深達三公里處的無機環境中,存在完全不靠太陽能轉換各式能量維生的微生物,而只靠地質作用產生的硫酸鹽和氫氣提供能量。
台灣大學昨天和科學雜誌全球同步發表這項研究成果,除了林立虹,台大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王珮玲也是主要作者。論文的第一發表人林立虹指出,採樣地點在南非金礦深處,已有30億年,沒有光合作用,卻有微生物,如以此推論,火星等外太空星球在地下深處也有可能找到不靠太陽能量就能生存的生物聚落。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等贊助經費,有多國人員一起研究,林立虹三年前選擇有30億年以上的南非金礦,前後去過30次,深入地底三公里採水樣,發現微生物群。
林立虹指出,目前科學家已知很多微生物可運用無機化合物獲取生存能量,而不需直接使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但這次卻是首次發現微生物聚落的能量來自地質作用,透過氫氣和硫酸鹽獲取養分...。
台大教授首次發現 地底三公里 微生物 靠地質就能活
- 發佈日期:2006/10/23
- 點閱數:1339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台大地質系助理教授林立虹在昨天出刊的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一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在地殼深達三公里處的無機環境中,存在完全不靠太陽能轉換各式能量維生的微生物,而只靠地質作用產生的硫酸鹽和氫氣提供能量。
台灣大學昨天和科學雜誌全球同步發表這項研究成果,除了林立虹,台大海洋研究所助理教授王珮玲也是主要作者。論文的第一發表人林立虹指出,採樣地點在南非金礦深處,已有30億年,沒有光合作用,卻有微生物,如以此推論,火星等外太空星球在地下深處也有可能找到不靠太陽能量就能生存的生物聚落。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等贊助經費,有多國人員一起研究,林立虹三年前選擇有30億年以上的南非金礦,前後去過30次,深入地底三公里採水樣,發現微生物群。
林立虹指出,目前科學家已知很多微生物可運用無機化合物獲取生存能量,而不需直接使用光合作用所產生的有機物,但這次卻是首次發現微生物聚落的能量來自地質作用,透過氫氣和硫酸鹽獲取養分...。
檔案下載
- 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Facebook
Line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