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涉釣臭肚

  • 發佈日期:2006/10/23
  • 點閱數:1541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張銘隆
什麼樣海岸孕育什麼樣的釣魚文化,不管多少年的釣具進化,多少年釣法沿革,大自然仍然是影響人類活動的最大因素。
台灣北部淡水河口向東直到濱海公路三貂角,長約85公里的海岸被地質學界定義為「沈降海岸」,因為地質時期中曾有幾度沈落海面下,如今隆升出水的海岸,則因和大屯山系及雪山山脈犬齒狀相交,形成台灣島上最複雜的陸岬、半島、海灣及海蝕平台地形。
北海岸眾多的海蝕平台、和潮間帶綿長的藻礁區,除非特別的強風大浪,否則一般的海浪都在外海崩解,到達平台區內側的小碎浪對釣友通常不具威脅力道,不管四季、只要潮水到來總有一些雀鯛、臭肚等小魚,會隨著潮水靠岸攝食。尤其東北季風吹起、潮間帶藻類滋生的時候,連藻食的白毛、豬哥也會靠岸索食。
這些條件孕育東北角和北海公路沿線特殊的「涉釣法」,釣友夏天只要一雙涉水鞋,冬天則另加潛水防寒衣或套筒式防水褲,簡單的釣具就可親近到水邊,甚至把餌送到魚兒嘴邊誘釣,不過,涉釣法盛行的區域,卻也正是各種幼魚躲避天敵的成長園地...。

檔案下載

  • 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