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地質新聞
板塊的移動不是像空氣、水的流動那麼自由流暢,而是靠著地球內部的溫度差異產生熱對流作用,才能讓板塊移動。不同的板塊邊界會產生不同的地質構造活動,又可分為三種型態:
一、分離板塊交界處:表示地殼拉裂,迫使相鄰的兩個板塊往相反方向移動,形成新的地殼。
二、聚合板塊交界處:指兩個板塊向對方靠近、碰撞,密度較大(較重)的海板塊插入密度較小(較輕)的陸板塊下方,這插入的部分就叫隱沒帶。
三、平移板塊交界處:相鄰的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摩擦,產生震源深度較淺的地震。
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說,以上三種型態最常見、且對地球表面造山運動最有貢獻的是「聚合板塊交界處」,這種方式的碰撞又可分為三種型態。
第一種是陸板塊與陸板塊的碰撞,這種碰撞會把地形擠壓隆起變成高山。例如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就是1億4千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擺脫非洲大陸向北方移動,後來與歐亞大陸板塊相遇,擠出了喜馬拉雅山、西藏高原。
第二種是海板塊跟海板塊的碰撞,常會撞出海溝或火山島弧。例如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太平洋板塊下面,產生全球最深的馬尼安那海溝,約1萬1千公尺深...。
熱對流→板塊運動
- 發佈日期:2006/11/01
- 點閱數:1750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一、分離板塊交界處:表示地殼拉裂,迫使相鄰的兩個板塊往相反方向移動,形成新的地殼。
二、聚合板塊交界處:指兩個板塊向對方靠近、碰撞,密度較大(較重)的海板塊插入密度較小(較輕)的陸板塊下方,這插入的部分就叫隱沒帶。
三、平移板塊交界處:相鄰的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摩擦,產生震源深度較淺的地震。
中央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說,以上三種型態最常見、且對地球表面造山運動最有貢獻的是「聚合板塊交界處」,這種方式的碰撞又可分為三種型態。
第一種是陸板塊與陸板塊的碰撞,這種碰撞會把地形擠壓隆起變成高山。例如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就是1億4千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擺脫非洲大陸向北方移動,後來與歐亞大陸板塊相遇,擠出了喜馬拉雅山、西藏高原。
第二種是海板塊跟海板塊的碰撞,常會撞出海溝或火山島弧。例如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太平洋板塊下面,產生全球最深的馬尼安那海溝,約1萬1千公尺深...。
檔案下載
- 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