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臺灣上空電離層 濃度超高

  • 發佈日期:2008/06/18
  • 點閱數:1419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本報記者李承宇】
學者最早假設,在地磁赤道上空的電離層電漿濃度最高,但由於電漿噴泉效應,造成電漿在赤道兩側堆積,使赤道鄰近區域的電離層濃度反而更高;所以地磁赤道經過菲律賓,但是其電離層濃度不如台灣高。

全球有四個「電離層赤道異常區」,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東南亞,以及中太平洋,這些地方擁有全球最大的電漿濃度,而台灣就位於東南亞這個區域中。

中央大學教授劉正彥表示,在得天獨厚的研究環境下,台灣有全球電離層與地殼活動最完整的觀測站,透過地電探針、磁力計、大氣冕儀、電離層高頻雷達等儀器觀測記錄地層破壞所產生的電場、磁場、地熱等異常現象對電離層的影響。

他表示,科學家對地震造成電離層濃度改變的可能原因有許多假設,包括:「重力波理論」,認為地震前地表變化會引起大氣低頻振動,讓電離層濃度變化。「地殼化學理論」則認為,地震前地殼會釋放各種氣體擴散電離層中,進而引起電子濃度變化。「地電磁場理論」則假設,地震會引起地電和地磁變化,進一步影響電離層中的帶電粒子。

劉正彥表示,目前只能確定地震與電離層的濃度變化確實有關聯性,但是不能無限延伸,「現象存在並不表示一定可以應用」,要藉此預測地震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最快也需要繼續研究五到十年的時間,找出解釋的物理機制,並建立一套模型


【2008-06-18/聯合報/C4版/文教】

 

檔案下載

  • 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