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鑿井救急別當日常所需

  • 發佈日期:2023/03/04
  • 點閱數:345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2023-03-04 04:38 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南部渴水,一期作已停灌,台南地區進入減量供水的橙燈,抗旱如火如荼。南水局要在高屏溪河段、非地下水管制區增鑿五十口抗旱井,期待四月底前每天可增供十三.六萬噸水。
此舉遭批評是臨渴掘井,沒錯。但台灣原平均一年有三次以上颱風侵台,現在卻連續三年無颱風,南部已連續超過五百七十天沒有大雨。這種氣象變異、極端乾旱也是事實。
俗諺說「天若無雨,人就無步」,這幾個月台灣南部降雨如沙漠,再持續下去,若不鑿井,又反對水庫,大概只能靠再生水與海水淡化。再生水,產量少,適合鄰近工業區,海淡貴又偏在海邊,兩者又都耗能,也都非正選。
遭批臨渴掘井,是無奈,也還算客氣,某些地區與狀況,甚至是「飲鴆止渴」。民國一一○年中部地區大旱,也是增鑿抗旱井,原來地層下陷防治成果就毀於一旦。雲林地區持續下陷面積,已逐年縮減到約一○四平方公里,因抗旱隔年又驟然擴大到五○三平方公里,但為了用水,能不鑿井,而讓百業停擺、大家配給用水嗎?
抗旱井既是為了抗旱,要很小心地納入自來水系統,否則當成常態水源,未來再遇枯旱,又要再鑿抗旱井,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不但增加地陷潛勢,也讓原有水井抽不到水。地下水由於成本低、水質穩定,向來受水公司青睞,而所有開發案若使用自來水,第一關就是水公司同意供水,不管是政策要求還是水公司高估供水能力,這些增加的水需求就會讓供水緊張。水利署雖有用水計畫審查,但水公司既已同意且有能力供水,就只能在節約用水與回收率上要求,而環評也多只能要求使用部分再生水,並減少一些用水量。用水需求不斷劇增,早些年,水利署期待能「以供定需」,壓抑水需求,但組織改造,水利署仍歸屬經濟部底下,就注定必須扮演為經濟發展貢獻的角色。
地下水並非不能使用,而是要考慮其補注量。這些抗旱井應在事後持續觀測水位,若補注量大、水質穩定,不妨納入供水,若不符水量或水質、地質條件,也該持續觀測、維護,將來乾旱時還能派上用場。

檔案下載

  • 聯合報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