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中國研究:地球內核逆向旋轉 一天愈來愈長

  • 發佈日期:2023/02/15
  • 點閱數:440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2023/02/15 02:53
〔編譯林雨萱/綜合報導〕英國期刊「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近期刊登的最新研究指出,地球內核可能已經停止旋轉,甚至「逆轉」,影響地球自轉的方向和週期,導致地球自轉變慢,也意味著一天可能愈來愈長。
地球結構由外而內分成地殼、地函、地核,地核又分為液態外核和固態內核,固態內核位於地殼下約5100公里處,大小與冥王星相當,與液態外核分開。內核這個「行星中的行星」漂浮在液態外核中,可以與地表不同的速度獨立旋轉
研究報告作者、北京大學教授宋曉東和副研究員楊毅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1960年代以來沿著類似路徑穿越地球內核的地震波數據,以推斷內核旋轉的速度,發現從1970年代初期到2009年之間,波形變化很大,2009年卻幾乎沒有變化,之後又開始出現變化,判斷地核可能在2009年停止旋轉,並逐漸朝相反方向移動。
宋曉東指出,內核從1970年代初期開始,比地表旋轉略快,因此一天的時間愈來愈短,但在約2009年至2011年與地球自轉同步之前,持續減緩速度,此後甚至逐漸向相反方向旋轉,意味著一天的時間愈來愈長。
人們熟悉的「1天24小時」,是指地球自轉一次的時間,產生晝夜和潮汐等自然現象。地核的自轉方向和週期,與地球整體的自轉週期大約一致,但內核的自轉是由外核產生的磁場所驅動,並由地函的引力作用平衡,因此內核能以與地球自轉不同的速度旋轉。研究團隊認為,磁力與引力的微小不平衡,可能會減緩內核旋轉速度,甚至逆轉方向。
研究團隊認為,一個週期的擺盪約70年,即每約35年切換一次方向,可以解釋60至70年地球日長變化和地球磁場行為;2009年的數據發現到的轉捩點,是在1970年代初期,因此下一個變化發生在2040年代中期。
宋曉東和楊毅坦承,需要更多相關研究來驗證他們的觀點。而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澳洲國立大學地球物理學家卡爾奇(Hrvoje Tkalčić)認為,沒有災難性事件發生,證明內核並未完全停止旋轉,他認為內核的旋轉週期是每20到30年一次,而不是中國研究團隊提出的70年。

檔案下載

  • 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