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全球暖化衝擊海洋生態 新研究發現:珊瑚的希望在台灣

  • 發佈日期:2019/09/19
  • 點閱數:659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薄荷醇處理的「白化」叢狀棘杯珊瑚。(研究團隊提供,王志騰攝影) 2019-09-19 13:28 〔記者羅綺/台北報導〕近年全球暖化問題日益顯著,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白化,甚至出現大面積死亡,全球海洋生態遭受嚴重衝擊。但新研究顯示,墾丁的珊瑚具有較高的耐熱能力,未來可能成為全球珊瑚復育的重要種原庫。 大仁科大生技所教授王志騰表示,珊瑚與體內的共生藻形成的「珊瑚共生體」是成就珊瑚礁生態系最主要的功臣。然而,要分別進行珊瑚和共生藻的生理、生化或是細胞等相關研究,特別是是沒有共生藻的「白化珊瑚」活體相當困難,因此過去對於珊瑚本身是否在生理生化能夠耐熱與可能機制都了解甚少。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大仁科技大學與海洋生物博物館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全球獨有的「薄荷醇白化珊瑚」技術,將珊瑚體內共生藻趕離,產生白化珊瑚活體,可長期於水族箱養殖,進行相關呼吸生理與蘋果酸去氫酶的實驗。 研究比較長期暴露於高溫與高溫變動區(核三廠出水口)和常溫與穩定溫度(萬里桐)海域的維氏腦紋珊瑚,發現出水口珊瑚的耐熱度比起萬里桐高攝氏3.1度;而出水口維氏腦紋珊瑚所萃取蘋果酸去氫酶在高溫處理下的活性是萬里桐維氏腦紋珊瑚的2倍。 研究顯示,經過30多年暴露於高溫以及變動溫差的訓練下,墾丁核三廠出水口維氏腦紋珊瑚可能已經發展出對熱逆境的適應或是調適的機制。研究成果已於9月17日發表於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國際學術期刊。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根據國際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2018年報告,如果氣候變遷所引起的升溫效應放任在攝氏2度,99%全球珊瑚礁將消失於地球。但若能努力加速減排溫室氣體,在2050之前做到全球零排放,將可讓升溫控制在1.5度,這0.5度的差別,將有10-30%珊瑚礁可以持續生存,作為未來當地球降溫之後,重新恢復所需的種原庫。 陳昭倫指出,墾丁海域的珊瑚礁,因生長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環境,造就其對熱逆境已發展出相對的調適或是適應的能力。如果能夠透過更積極的保育措施,包括海岸的水土保持海洋污染的控制、遊憩人口的規劃以及環境保育意識的提升,墾丁海域將會是未來全球珊瑚恢復重要的種原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檔案下載

  • 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