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中央大學研究電離層變化世界頂尖 有助預測地震

  • 發佈日期:2018/02/10
  • 點閱數:1056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2018-02-1016:06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趙吉光指出,只看大氣中的電離層變化還談不上預測地震,因為目前地震產生的前兆物理機制不夠清楚,也就是科學家還不知道真正造成電離層變化原因,也不清楚能量傳播的過程,如果不能突破的話就很難預警

他強調這方面需要科學研究的突破,不能光靠統計資料會有險風,這樣的風險意味不是只靠研究電離層就能預測或承擔結果。

趟吉光說,預測天氣或地震等大自然現象單單有衛星還不夠,還要有高可靠度的輔助儀器辨識,中央大學的研究不只靠華衛五號一顆衛星,例如全球有GPS全電子含量量測,科學家也從這裡獲得資料,進一步比較地震前兆發生之後的變化,有的資料可以讓研究者快速鎖定發生在哪個區域。

趙吉光指出,通常地震發生前6到10天可以測得電離層異常,但是研究單位不會通報相關單位更不會對外發布消息,因為還有很多因素要觀測,而且氣象法規更不允許讓研究單位主動發布,研究工作是非常嚴謹的事,畢竟影響電離層的因素很多,如果擅自發布影響民眾恐慌,是非常不智的。

中央大學已經和氣象局協調達成共識,日後氣象局氣象局太空天氣作業室可以分享中大獲得的電離層變化的科學資料,這些已經處理好的科學資料不只是研究地震,就好像很多科學家拿到相關數字,會應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上,氣象局最主要的是研究太空天氣,地震只是應用的一環。

趙吉光說,法國過去有衛星收集電離層資料,而且在飛行時取得預測海地、印尼大地震的資料,目前這顆衛星已經失效,現在全世界研究電離層頂尖的學者在中央大學像劉正彥教授,日本也積極研究,大陸急起直追發射「張衡一號」衛星主要就是做電離層研究,歐洲也有不少學者投入。

中大太空所官網指出,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去年8月25日發射升空,搭載著中大自製研發的先進電離層探測儀「太空魔方」,兩周後完成首次在軌開機取得第1筆科學資料,在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協助下,完成在軌測試與各種功能驗證,確定「太空魔方」可獲得高精確的電漿參數資料,而且成功偵測到2017年11月12日伊拉克芮式規模7.3電離層地震異常前兆,開啟我國太空科學探索的新里程。

檔案下載

  • 聯合報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