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登國際期刊!台灣發現:暴龍牙天生鋸齒

  • 發佈日期:2015/07/29
  • 點閱數:1181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聯合晚報記者嚴文廷/台北報導

電影《侏羅紀世界》中,暴龍是最凶猛的狩獵者,根據古生物學研究,原因在於暴龍牙齒有獨特的鋸齒狀結構,可以快速撕裂獵物,讓暴龍成為最頂尖的獵食者。

多倫多大學教授羅伯賴茲與他的學生推測,暴龍牙齒上的鋸齒狀,可能是撕裂獵物時造成的裂痕,但一直無法證實。三年前多倫多大學曾和台灣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合作發表恐龍胚胎研究,這次再度借助輻射中心的紅外光進行分析。

這項跨國合作,由多倫多大學向加拿大翁大略皇家博物館,商借兩顆比較小且破碎的恐龍牙齒化石運送來台切片分析。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將恐龍牙齒先切後磨成20微米薄片,再用焦點直徑僅10微米的紅外光照射分析。

輻射中心助研究員李耀昌表示,暴龍牙齒表面若是因獵食而產生鋸齒狀,裂縫中應有酸性成分,就像是人類蛀牙;但從紅外光顯微結果來看,幾乎都是琺瑯質,沒有其他化學成分,鋸齒狀的軌跡也分別往上、往左右生長,顯示這是暴龍天生具備的獵食利器。

李耀昌也表示,過去分析化石主要採使雷射光束,但照射在化石上時,容易激發螢光干擾擷取訊號,效果比較差。

這項發現也讓合作的多倫多大學學者及古生物學家認為,正因為暴龍牙齒上有鋸齒,更能有效的撕裂與咀嚼大型動物的骨頭與肌肉,才能成為6500萬年前食物鏈上最頂層的狩獵者;目前現存的生物中,只有印尼科摩多巨蜥保有這樣特殊的牙齒結構。李耀昌表示,鯊魚也有類似結構,但鯊魚牙齒成分較類似骨骼,和生物的琺瑯質不一樣。

新聞秘書/台灣光源

1993年啟用,利用同步加速器讓電子一直繞圈,電子轉彎能釋放出亮度極高又集中的光,這些光束可用來照射用各種儀器看不到的內容,這次利用光束照射恐龍化石,分析出以前看不到的細微化學成分。(資料來源/國家同步輻射中心)

檔案下載

  • 聯合報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