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盆地+場址效應 地震台北搖晃強烈

  • 發佈日期:2015/04/21
  • 點閱數:1436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4月20日上午花蓮外海發生規模6.3強震,一整天共5次超過芮氏規模5以上的強震震度最大,搖晃程度最厲害卻是在台北盆地!教授解釋,這是因為盆地場址效應的雙重影響,再加上震央在南澳海盆,大台北的民眾,天搖地動的感受,才比其他地區更加明顯。
學校走廊上,大人牽著小朋友手,拔腿狂奔,也有好多學生,將書包頂在頭上,往外跑到操場避難,4月20日早上9點42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6.3強震,7分鐘後,再發生5.0餘震,就在大家以為地牛平靜下來,晚間7點20分,7點45分,8點,又分別出現規模5.5、5.8和5.7的3次餘震
一天連5震,尤其宜蘭和新北市板橋,最大震度達4級,大台北地區也比其他地區,晃的更大、晃的更久。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地震波會在盆地的週遭反射回來,那很多地震波的能量,就會被圈在這個盆地裡面,還有場址效應,(搖晃感受)就有可能放大一倍兩倍,甚至更高都有可能。」
由於盆地效應,造成震波盆地內,傳來傳去,加上場址效應放大震幅,才讓台北盆地,天搖地動感受更加深刻。
問題是,明明2015年2月14日,也曾發生芮氏規模6.3地震,當時可沒這麼恐怖。
台大地質系教授吳逸民:「那也有人談過說(南澳海盆)這附近,所引發的地震,事實上對台北盆地好像,有比較明顯的效應,也有可能是路徑上面,所引起震動差異。」
最有名的例子,像2002年331地震,芮氏規模6.8,台北市震度高達5級,造成101工程吊臂掉落,對照當時震央跟4月20日震央地點,兩者位置就非常靠近。
而地震中心指出,2015年台灣地層只釋放出,3~4顆原子彈能量,距離每年平均11顆,有一大段距離,因此不排除還可能發生6以上強震。(民視新聞綜合報導)新聞相關影音

檔案下載

  • 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