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知識網

:::
首頁 > 地質新聞

抽取地下水 破壞水循環平衡

  • 發佈日期:2014/09/19
  • 點閱數:1031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您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佈的嗎?地面水地下水其實上是共通,可以互相調節的,但是抽取地下水,又為何會破壞水循環的平衡呢,一塊來了解。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從1980年到1989年,氣象災難共有1498起,而1990年到1999年,總共有2034起。
但是光從2000年到2005,短短的5年內,就多達了2135起氣象災難,足足是100年前的100倍,這是因為人口與財富的增加,加上極端天氣的衝擊。
過去的防災設施,已經無法再應付,以台灣過去的八八水災為例子,就帶來巨大的災害。
屏東縣長曹啟鴻:「全部林邊鄉和佳冬鄉被水浸泡了1個月,裡面也不全都是水,還有泥巴,拖泥帶水清不完,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地層下陷。」
地層下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地下水是因為地表的泥沙岩石和地層中顆粒較大的岩層,像是砂岩礫岩等,都有空隙與裂縫,也就是所謂的含水層
顆粒較小的岩層,像是頁岩會形成阻水層,下滲的雨水就會累積在含水層,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地面水是共通的,兩者之間會互相調節,地下水可以在旱季補充河水和湖泊,雨季來臨時,又可以吸收大量的雨水,儲存在地層之中。
在水循環的平衡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沒有節制地大量抽取地下水,超過了原本大自然所補充的水量,那原本水分所佔的空間會在抽取之後形成空隙,上層地層的壓力下,泥沙顆粒會越來越緊密,這就會形成地層下陷,反而容易造成淹水
地球上的水原本就分佈非常不均勻,約有97%的水,最後都流進大海裡。
而剩下的2%,是在南北兩極和高山上,以冰山或冰川型態存在著,難以被人類所利用,因此不管是河川、湖泊或者是地下水,這些人類能夠直接使用的淡水,其實只佔1%而已。
台灣其實是世界上排名18缺水的國家,因為台灣地形陡峭狹窄,河流短而急,無法留住水,又缺乏湖泊,加上山坡地不當的開發,讓已經容量不夠的水庫不斷的淤積,所以能留下來的水反而很有限,這時如果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
以沿海的低窪地區而言,海水就很容易入侵,而導致地下水鹽化,讓土壤沒辦法繼續耕種,當地居民能夠從事的產業變的越來越少,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民視新聞 廖林麗玲、李奇樺 綜合報導)

相關連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