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地質新聞
一九六四年完工的石門水庫,今年邁入五十周年,石門水庫的「地下密道」監測站昨天首度曝光。經濟部次長杜紫軍形容,監測站就像水庫的「主動脈」,密切掌握水庫水位、水量、地震、位移到沉陷,維繫水庫正常運作半世紀。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說,五十年前,石門水庫耗資新台幣卅二億元興建,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也是重大公共工程指標,歷經八年完工。
位於庫底的地下走廊,全長八公里,廊道空間最寬處僅十五公尺。水利署主管指出,內部設有逾兩百台不同監控設備,時時替水庫「把脈」,還有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和最下層廊道達卅層樓高,每回人員現場視察,「走完一圈都要花兩個小時」。
水利署主管說,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監測廊道在施工期間作地質探勘隧道,完工後部分通道灌漿封閉,目前僅存八公里;儘管石門水庫為觀光景點,但廊道不對外開放,每遇四級以上地震,相關人員就必須潛入地道特別檢查。
地道內手機無法通訊,無線電訊號薄弱,為確保監測人員安全,每回檢測都得兩兩成行。
石門水庫五十周年 八公里地下密道曝光
- 發佈日期:2014/06/10
- 點閱數:561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說,五十年前,石門水庫耗資新台幣卅二億元興建,這在當時是天文數字,也是重大公共工程指標,歷經八年完工。
位於庫底的地下走廊,全長八公里,廊道空間最寬處僅十五公尺。水利署主管指出,內部設有逾兩百台不同監控設備,時時替水庫「把脈」,還有上、中、下三層,最上層和最下層廊道達卅層樓高,每回人員現場視察,「走完一圈都要花兩個小時」。
水利署主管說,台灣位處板塊交界處、地震頻繁,監測廊道在施工期間作地質探勘隧道,完工後部分通道灌漿封閉,目前僅存八公里;儘管石門水庫為觀光景點,但廊道不對外開放,每遇四級以上地震,相關人員就必須潛入地道特別檢查。
地道內手機無法通訊,無線電訊號薄弱,為確保監測人員安全,每回檢測都得兩兩成行。
檔案下載
- 聯合報新聞本文 (尚未線上開放,請洽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