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地質大事紀
臺灣時間民國93年12月26日清晨8時58分55秒,位於北緯3.298度,東經95.779度,也就是印尼蘇門答臘西北方的海底斷層帶,約30公里之地殼深處,發生規模9.0的印度洋大地震,引發南亞海嘯事件。地震因為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互相擠壓,把海底地殼隱沒帶往下推,使得板塊間的交接處出現斷層破裂而形成。巨大的能量使得海底產生變形,海浪因而向上推高,快速往四處傳送,因而形成海嘯,能量速度從震央到印度、斯里蘭卡大約花了2個小時,沖向岸邊所掀起的海浪高達10公尺至30公尺,波及範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國。地震及震後海嘯重創印尼、斯里蘭卡、印度、泰國及非洲東部海岸等10多個國家,高達數10萬人死亡與失蹤,經濟損失難以估計,並引發世人對海嘯的預警、成因及歷史海嘯的重視與討論。
1. 大地震與海嘯,地質24-1
2. 南亞海嘯過後,地質24-1
3. 馬國鳳(2006)從南亞海嘯談起。科學發展,397期,第40-45頁。
南亞海嘯
- 發佈日期:2004/12/26
- 點閱數:11533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1. 大地震與海嘯,地質24-1
2. 南亞海嘯過後,地質24-1
3. 馬國鳳(2006)從南亞海嘯談起。科學發展,397期,第40-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