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地質大事紀
民國88年8月8日傍晚,臺南縣龍崎鄉崎頂村兵仔舍發生大規模山崩,而13日上午7時又再度發生崩塌。
根據調查,8月8日發生的山崩,主要是平移-旋轉複合型的多複式滑動所造成,也是崩塌區內最大的崩移體,滑動距離估計有20至30公尺,崩移體的趾部滑入山溝,堵塞河道。岩體滑動後與主崩崖間造成一條深達數公尺的低陷帶。低陷帶兩側崖壁陡直,在無法維持穩定的情況下,東側崖壁相繼發生數階的旋轉崩塌崩崖,並向後發展,致使房舍地基塌陷、破壞。本次滑動現場情形與過去舊崩塌的特徵類似,滑動面相同,也就是最下層泥岩層。崩移體北側舊崩崖上之砂岩與泥岩塊也有局部翻覆墜落,並在高含水量情況下轉為流動,堆積於山溝中。8月13日南部持續降雨,再度造成主崩崖與舊崩崖向後發展。
造成本次山崩的主要原因除了連續兩次的豪雨外,本區的順向坡地形高度發育,地質材料鬆軟、抗蝕力低、河道下蝕容易、地層傾角約10至30餘度等,都是造成地層滑動的因素。
參考:臺灣山崩災害專輯(一)
龍崎兵仔舍滑崩災害
- 發佈日期:1999/08/08
- 點閱數:2687
- 資料來源: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根據調查,8月8日發生的山崩,主要是平移-旋轉複合型的多複式滑動所造成,也是崩塌區內最大的崩移體,滑動距離估計有20至30公尺,崩移體的趾部滑入山溝,堵塞河道。岩體滑動後與主崩崖間造成一條深達數公尺的低陷帶。低陷帶兩側崖壁陡直,在無法維持穩定的情況下,東側崖壁相繼發生數階的旋轉崩塌崩崖,並向後發展,致使房舍地基塌陷、破壞。本次滑動現場情形與過去舊崩塌的特徵類似,滑動面相同,也就是最下層泥岩層。崩移體北側舊崩崖上之砂岩與泥岩塊也有局部翻覆墜落,並在高含水量情況下轉為流動,堆積於山溝中。8月13日南部持續降雨,再度造成主崩崖與舊崩崖向後發展。
造成本次山崩的主要原因除了連續兩次的豪雨外,本區的順向坡地形高度發育,地質材料鬆軟、抗蝕力低、河道下蝕容易、地層傾角約10至30餘度等,都是造成地層滑動的因素。
參考:臺灣山崩災害專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