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逕流Runoff

林燕初 (Lin, Yen-Ch'u)

  降水在地面上流向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體時所形成的水流。逕流是水文循環的一部分,也是改變地表形貌及水文特性的主要驅動力。降水落入地表之後,部分因為入滲作用直接進入土壤層中,其他來不及入滲或是因土壤飽和無法容納過多水分時,則會在地表面順著地形向下流動,稱為地表逕流,並向集水區地勢最低之出口匯流。

  一般而言,逕流可分為三部分:第一為地表逕流(Surface Runoff),係流經地表,再集中於溪、谷、河渠流至流域出口之逕流。地表逕流主要由於強度大之暴雨所造成者。第二為地表下逕流(Subsurface Runoff),亦稱中間流(Interflow),為部分降雨入滲地表下土壤內形成側入流流入河川,雖流速緩慢,但於延續之中度降雨時,地表下逕流量可能甚多。第三為地下水逕流(Ground Water Runoff),亦稱地下水水流(Ground Water Flow),即入滲之雨水經深層滲漏(Deep Percolation)流入地下水層,形成地下水之蓄水量。

  當進入土壤層中的水分足夠時,往地勢低處繼續移動,則稱為地表下逕流。土壤層中若具有透水性較差的土層,將有利於地表下逕流的形成。地表的植被狀態及土壤的性質將影響逕流產生的時間與水量,地表面若為完全的不透水層,則幾乎所有到達地面之降雨都會形成地表逕流,若為可透水層,發生在乾季過後的第一場雨,將會因為土壤具有較強的吸水能力,而延遲逕流發生的時間及減少逕流量集水區土地利用及土壤性質在空間上的分布通常不一致,因此河道中觀測到的流量,僅是整個集水區內不同單元作用下的整合結果。

  臺灣山高坡陡、雨量豐沛,加上人口密度高,山坡地人為開發與日俱增,雨水與逕流沖蝕的問題日益嚴重。若沒有採取適當的措施,地表逕流集中流出造成土壤沖蝕,地下逕流則可引發崩塌或土石流等災害,對下游地區造成嚴重威脅。

圖1 水文循環組成及水循環過程示意圖

圖1 水文循環組成及水循環過程示意圖
林燕初(Lin, Yen-Tsu)
201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