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地下水補注Groundwater Recharge

林燕初 (Lin, Yen-Ch'u)

  地下水補注一般歸納為天然補注及人工補注兩種類型。

(一)天然補注

  地下水含水層具有巨大的貯水功能,然而地下水的補注來源主要以天然降雨入滲為主,這種透過降雨入滲地下水補注,只有降雨時之地下水會跟著增加。然而臺灣因地形關係,一場時間短的暴雨補注量卻不如時間拉長的降雨。

  然而地下水資源之補充主要還是需仰賴天然補注,透過大面積之降雨區域及適合之土壤入滲條件,就能達到補注地下水之目的。包括土壤直接入滲、河川補注、水庫及埤塘補注、水稻田補注等。近年來政府大力推行自然與生態結合,無論河川、埤塘或水稻田等農業工程均與自然工法與生態維護結合為一,如此作為將有助於增加地下水天然補注量。

(二)人工補注

  有時地下含水層需要以人工方式補注地下水之不足,這時就需要利用人工方法將地面水轉化為地下水,以增加地下水之水源。人工補注主要目的是補充地下水天然補注之不足,以儲存多餘之地面水,供地面水作季節性調節、防止海水入侵沿海地區之地下水含水層並驅除入侵之海水楔、抑止地層下陷、維持地下水位等多方面功能。人工補注係藉由規劃方式作定常性供水至地下含水層。人工補注法可分為直接及間接人工補注兩種。直接人工補注又分為兩類:(1)地面補注,如漫流法、天然河道法、灌溉法、池浸法、人工湖;(2)人工補注井,主要為注入式人工補注。間接人工補注又稱誘導補注,主要是在河流或湖泊的側方鑿井抽水,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誘導河流或湖泊中之水注入地下而成為區域地下水。

  地下水補注區的分布範圍可由地質調查地質鑽探地球物理探測地下水位觀測等方法加以界定。

  臺灣之含水層主要由河川沖積之砂和礫石形成,沖積扇頂常為各含水層之共同補注區,河水和雨水在扇頂區之入滲補注,常是地下水補注量的重要部分。調查研究成果顯示,濁水溪沖積扇地下水區面積2,079平方公里,沖積扇頂補注區面積約285平方公里,在降雨量接近歷年平均值時,每年有約8.8億公噸地下水補注,約佔全區補注量15.4億公噸的57%;屏東平原地下水區面積約1,236平方公里,在面積約499平方公里之沖積扇頂共同補注區中,每年約有15.2億公噸地下水補注,佔全區補注量20.2億公噸的75%;由此可知,有效管理沖積扇頂地下水補注區之土地利用可以防治地下水汙染,維持土地入滲補注力,是達成地下水資源永續利用的必要工作。

圖1 地下水補注涵養示意圖

圖1 地下水補注涵養示意圖
農田水利報第六期(Department of Irrigation And Engineering)
2011/11/29

圖2 井補注法示意圖

圖2 井補注法示意圖
地下水觀測網(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2011/11/29

圖3 人工補注過程概念圖

圖3 人工補注過程概念圖
美國地質調查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