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茶改場文山分場在坪林茶農黃書煌的茶園試施低磷肥,茶品質竟然更好,令人驚喜。 記者高宛瑜╱攝影
翡翠水庫周邊茶園規模大,長年使用化學肥料,一直是甩不掉的汙染源。翡翠水庫管理局與農委會茶葉改良場合作,去年選定茶農黃書煌試用含磷量減半的「低磷肥料」,本來只想減少土壤含磷量,降低下游水庫水質汙染,卻意外種出茶味更甘美的包種茶。
翡管局將擴大實驗,若成果穩定,三年後將為合作茶農創立「低磷環保」包種茶品牌。
茶味更甘美的包種茶。 記者高宛瑜╱攝影
茶改場文山分場茶作股股長胡智益說,肥料的氮、磷、鉀三要素占比最高,茶樹採收部位是茶菁,對氮肥需求較大,磷和鉀肥需求低。
他表示,農民常用的複合肥料含磷量高,但撒在表土的磷肥遇大雨沖刷容易流失,也是影響下游水質的關鍵點。
翡管局科長黃世欽說,磷肥是水庫優養化元凶之一,環保署統計,流入水庫的磷肥四成來自農田,減少磷肥汙染源,水庫就能延年益壽。因此委託茶改場展開低磷肥料試用計畫。
胡智益在茶改場和黃書煌的茶園共試做三分地,未告知茶農哪一區用低磷肥,茶收成後,和採慣行農法茶園的茶一起交給製茶人員,再編號供多位品茗師試喝「盲選」。
胡智益說,原本只預期茶的質量不變差就好,結果不但產量正常,幾位品茗師竟一致投票低磷肥養出來的茶味更甘甜;用儀器分析茶中的茶胺酸含量也略高,和品茗師的味蕾感受一致。
胡智益指出,第一年實驗發現,用低磷肥的茶園表土含磷量減少百分之十九,代表大雨沖刷帶走的磷含量也更少;未來將擴大合作,向消費者推廣。
「能對環境、茶葉都好,何樂不為?」黃書煌的茶園在水庫上游支流金瓜寮溪旁,他說,十多年前的金瓜寮溪曾嚴重優養化,藻類孳生,他很高興改用低磷肥料讓水質和茶品質變好,希望帶動茶農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