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活動斷層Active Fault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活動斷層」是指過去不久的時間內曾經活動過,且不久的未來可能再活動的斷層,歷史紀錄也顯示很多地震與斷層的再活動有關。為了瞭解斷層所造成的地表破裂在空間上的延伸,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積極進行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的測製。

 1998年以前,中央地質調查所即收集不同種類的地質圖彙整臺灣地區活動斷層圖,當時所收集到的地質圖資,比例尺多為1/50,000或1/100,000,顯示當時地質圖的精確度受到限制,至於攸關斷層位置的準確度則不明。1998年後,開始測製比例尺1/25,000的斷層條帶地質圖,提高精確度,並由更廣泛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地質鑽探槽溝開挖等方法著手提高準確度。此外,由於手持式衛星定位儀的更普遍與精確,斷層出露的地區其準確度可達約20公尺;但是在沒有斷層出露、人為開發區或高度植被的地區,斷層位置的準確度仍有不足。

 活動斷層條帶地質圖的測製工作以第一類及第二類活動斷層為主,活動斷層國內的定義,為距今10萬年內曾經活動過,且未來有可能再度活動的斷層。所謂第一類活動斷層是指過去1萬年內曾有活動紀錄者;第二類活動斷層是指過去10萬至1萬年內曾經活動過的斷層。根據最新的(2012年)調查結果顯示,臺灣地區共有33條活動斷層臺灣北部4條斷層,中部8條斷層,西南部9條斷層,南部4條斷層,東部8條斷層;其中第一類活動斷層共有20條,第二類活動斷層共13條,另列出4條存疑性活動斷層第二類活動斷層先活動的機率,並不一定比第一類來得低,未來那些斷層先活動的機會,是取決於斷層的活動週期,也就是每一條斷層相鄰2次活動的時距。因此,研究斷層的活動週期以及監測斷層有沒有活動潛勢,是目前活動斷層調查相關課題最重要的工作。

本所採用的活動斷層分類標準
第一類活動斷層 (全新世活動斷層
1. 全新世(距今10,000年內)以來曾經發生錯移之斷層。
2. 錯移(或潛移)現代結構物之斷層。
3. 與地震相伴發生之斷層(地震斷層)。
4. 錯移現代沖積層之斷層。
5. 地形監測證實具潛移活動性之斷層
   
第二類活動斷層 更新世晚期活動斷層
1. 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0,000年內)以來曾經發生錯移之斷層。
2. 錯移階地堆積物或台地堆積層之斷層。
   
存疑性活動斷層 (為有可能為活動斷層的斷層,包括對斷層的存在性、活動時代、及再活動性存疑者)
1. 第四紀岩層錯移之斷層
2. 將紅土緩起伏面錯移之斷層。
3. 地形呈現活動斷層特徵,但缺乏地質資料佐證者。

  

(1998年版本)
蒐集的活動斷層包括:
       第一類9條斷層,第二類 15條斷層,存疑性27條斷層,共 51條活動斷層
(2000年版本)
蒐集與調查後的活動斷層包括:
       臺灣北部10條斷層,中部10條斷層,西南部9條斷層,南部6條斷層,東部7條斷層;其中屬於第一類 12條,第二類 11條,存疑性 19條,共 42條活動斷層
(2010年版本)
      臺灣北部8條斷層,中部8條斷層,西南部9條斷層,南部4條斷層,東部8條斷層;其中屬於第一類 20條,第二類 13條,共33條活動斷層,另列出4條存疑性活動斷層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地球內部構造與熱對流

地球內部構造與熱對流

斷層與地震

斷層與地震

臺灣板塊運動示意圖

臺灣板塊運動示意圖

臺灣近百年規模7.0以上地震之斷層分布

臺灣近百年規模7.0以上地震之斷層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