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新期構造運動(新期地殼運動)Neotectonics

謝孟龍 (Hsieh, Meng-Long)

  傳統地質構造(structure)與地殼運動(tectonics)的研究多以岩石為材料,其探討時距往往涵蓋距今數億年前至幾千萬、百萬年前。1948年Vladimir Obruchev首先將其研究區晚第三紀第四紀地殼運動稱為「新期構造運動」,用以區別早期且已經不再活動的「早期構造運動」(paleotectonics)(表一)。後來的學者沿用了這個名詞,其中雖然「新期」、「早期」時間的界定未必一致,但都有著共識,即所謂的「新期構造運動」必須至今仍持續活動著(active);這構造運動成就了眼前的地形起伏(如山脈、盆地),反應在現今地殼的物理特性上(如地震波速度、磁力、重力),並且可能引發大地震。如此,除了傳統的岩石與構造地質外,吾人尚可利用地形資料,配合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的監測,來了解地殼運動的歷程,如形式、速率、發生規模、頻率與機制(mechanism),進而幫助評估、防範地殼運動帶來的災害,例如地震活動地表破裂、變形等。

  由於區分不同時期構造運動的時間分界點不容易判定,這個時間點在不同的構造區也未必相同,因此近年來國外學者已較少使用neotectonics這個詞彙,取而代之的是active tectonics一詞,基本上兩者可視為同義;前者強調地殼運動的分期,後者則較強調地殼運動活動性。惟active tectonics並沒有通俗易懂的中文翻譯,學者也常譯為「新期構造運動」,因此「新期構造運動」一詞也涵括了active tectonics之意涵。

表1 早期與新期構造運動的區別

表1 早期與新期構造運動的區別
謝孟龍(Hsieh, Meng-Long)
201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