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起珊瑚礁Raised Coral Reef宮守業 (Gong, Shou-Yeh)珊瑚礁本來生長在淺海,後來因為構造運動而被抬升到海平面以上,就稱為隆起珊瑚礁。隆起珊瑚礁是新構造運動的證據,可以根據其中珊瑚化石的年代和海拔高度探討上升的過程和速率。 臺灣受弧陸碰撞的影響,東部和南部正經歷迅速的上升,因此第四紀隆起珊瑚礁分布於恆春半島、小琉球、臺東、蘭嶼、綠島等地。 在某些地區,隆起珊瑚礁形成兩個以上的階地,則可能提供更多關於當地構造運動的過程。例如印尼Huon半島的隆起珊瑚礁階地,對印尼的新構造運動和冰消期以來的海平面紀錄,提供極有價值的紀錄。在臺灣最南端,恆春石灰岩在龜子角、社頂、籠仔埔、龍坑形成多階台地,記錄了恆春半島陸地上升和海平面變動的歷史。 雖然隆起珊瑚礁對於解讀新構造運動非常重要,但有一些因素可能干擾依據隆起珊瑚礁對新構造運動的探討,例如:地形、珊瑚種屬、古海平面等因素。以地形而言,野外露頭所見隆起珊瑚礁表面究竟代表了原始珊瑚礁表面,還是抬升出海平面不久後,受海浪侵蝕的海蝕平台表面?假設海蝕削去隆起珊瑚礁頂部2公尺,在推算上升幅度時就可能誤差2公尺。其次是珊瑚的種屬,有些珊瑚可以生長在1公尺深到十幾公尺深,這類的珊瑚化石幾乎無從判斷它原來的位置,也就很難推算被抬升了幾公尺。最後,在推算上升幅度時,往往需要推定數千年前的古海平面,7千年以內的海平面變動不大,但是7千年以前的古海平面和現在相差滿大,而冰消期以來古海平面紀錄還在繼續改善中,目前的不確定範圍仍然可能將近10公尺,因此古海平面位置不確定,珊瑚化石活的時候的位置就不確定,也就不能確定珊瑚礁上升的幅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