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生物礁Bioherm, Biological Reef

宮守業 (Gong, Shou-Yeh)

  生物礁是指由生物在原地生長形成的丘狀岩層,例如珊瑚礁。此外,由生物在原地生長形成的平坦狀岩層,則稱為生物層(biostrome),例如牡蠣層

  生物礁一詞的出現是因為礁(reef)的用法過於含混。「礁」原來是航海的名詞,意思是海床上凸起,水深突然變淺,容易使船隻擱淺的岩石。在十九世紀,科學家逐漸了解到許多這些礁石原來是珊瑚構成的,於是出現了「珊瑚礁」這個名詞。隨後地質學者認為珊瑚礁可以解釋許多在地層中丘狀岩層的成因,於是也稱這些丘狀的岩層為「礁」。等到震波測勘應用在尋找石油之後,在震測剖面上的丘狀構造也被稱為「礁」。地質學者開始覺得礁(reef)的定義太不明確,因為丘狀岩層未必是生物在原地生長所造成,生物生長也不一定造成丘狀岩層。於是Cumings在1932年提出bioherm一詞,指稱生物在原地生長所造成的丘狀岩層,和ecological reef 或biological reef意義相同;另提出biostrome一詞指稱由生物在原地生長形成的平坦狀岩層。但是許多人誤用這兩個名詞,以為bioherm指由生物在原地生長形成的岩層,而不論其形狀;又誤以為biostrome是由生物碎屑所堆積而成的石灰岩層

  在不同的地質年代中,造成生物礁的生物並不一樣。在志留-泥盆紀以及侏儸-白堊紀,層孔蟲(stromatoproroid)和珊瑚是最重要的造礁生物。在上石炭紀,葉片藻造成的bioherm也很常見。白堊紀時,厚殼蛤(rudist)也是重要的造礁生物新生代以後,石珊瑚是最重要的造礁生物臺灣生物礁的例子很多,例如大崗山石灰岩半屏山石灰岩。桃園觀音海岸的藻礁則是生物層(biostrome)的例子。

圖1 地層剖面中的生物礁和生物層的差別

圖1 地層剖面中的生物礁和生物層的差別
宮守業(Gong, Shou-Yeh)
2013/03/01

圖2 由原地生長的珊瑚所形成的更新世生物礁

圖2 由原地生長的珊瑚所形成的更新世生物礁
宮守業(Gong, Shou-Yeh)
200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