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北投石Hokutolite

余炳盛 (Yu, Bing-Sheng)

  「北投石」是世界上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產於自北投地熱谷西南方流出的北投溪。發現者為日本人岡本要八郎。他於日據時期擔任臺灣總督府的技師,明治三十八年(1905)在於北投溪發現了北投石,並證實其含有鐳放射能。1912年11月20日,於蘇俄Petersburg召開的國際礦物會議上正式發表並命名為「北投石Hokutolite」(北投日語為Hokuto)。由於聲名遠播,日本皇太子裕仁曾於1923年(大正12年)親蒞北投溪踏勘。

  北投石是溫泉沉澱結晶物。地熱谷冒出的溫泉水,所含酸性硫酸鹽及氯化物很高,以及從地下深處溶解帶上來的鉛、鋇等微量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溶解度受水溫、酸鹼度等因素影響,這些元素會逐漸析出結晶在礫石表面及間隙,形成北投石。

  北投石為硫酸鹽礦物家族之一成員,屬於硫酸鉛及硫酸鋇(重晶石)系列的鉛鋇固溶體所構成,1963年臺大地質系陳培源教授據成份分析推論北投石的分子式為(Pb.2~.25Ba.8~.75)SO4,故北投石又稱Anglesobarite,屬斜方晶系礦物,其物理性質也介於硫酸鉛及硫酸鋇(重晶石)兩者之間。其晶體外觀呈現蜜黃色至黃褐色,小部分呈灰白色,肉眼可見之晶體自略小於1公厘至6公厘左右,常見晶體叢生在礫石表面,密集成皮殼狀,有數公厘至1公分的厚度。半透明,油脂或玻璃光澤,硬度3.0~3.5,比重4.69~4.83。

  北投石並含有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鐳(Ra)、鉍(Bi)等。北投石中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含量太少而無經濟價值,但在學術上則有研究價值。

圖1 北投石晶體外觀呈現蜜黃色至黃褐色

圖1 北投石晶體外觀呈現蜜黃色至黃褐色
余炳盛(Yu, Bing-Sheng)
2012/10/01

圖2 北投石晶體常叢生在礫石表面,密集成皮殼狀

圖2 北投石晶體常叢生在礫石表面,密集成皮殼狀
余炳盛(Yu, Bing-Sheng)
2012/10/01

圖3 北投溪

圖3 北投溪
余炳盛(Yu, Bing-Sheng)
20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