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Fossil鍾廣吉 (Chung, Kuang-Jyi) 「化石」此名詞在「古生物學」、「地史學」和「地層學」中常出現;與礦物和岩石同是地層或岩體內重要的材料,此項材料與生物關係很密切。於沈積岩中出現的頻率較高,而於火山灰質的火成岩與低度變質的變質岩中也有出現的機會。 依美國地質學會(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1972年出版的地質學詞彙定義,認為化石是任何植物或動物的遺骸(Remains)、遺跡(Trace)或印痕(Imprint)於過去的地質時間經由自然作用被保存於地殼者;依此定義化石具有下列特性: 化石在地質學研究工作上的重要性可歸納成下列3項: 在一相同的沈積盆地內或有限的距離內有相同化石群的地層可以被認為是相同的地層。此觀念可用圖1來說明。 生物有一定的演化順序,例如四射珊瑚存在於古生代和中生代,六射珊瑚存在於中生代和新生代,因此若地層中含有四射珊瑚和六射珊瑚,即指示該地層為中生代,若僅有四射珊瑚則為古生代,若僅有六射珊瑚則為新生代。 生物各有一定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方法,珊瑚為底棲固著於近岸的淺海區,含此化石的地層即原沉積環境屬於近岸的淺海環境;紡綞蟲狀似紡綞或橄欖,適宜滾動,因此被認為生存於潮汐頻繁的海岸環境;菊石和箭石為可以自由游泳的海中生物,含此化石之地層可以認為當時是處於開闊海域環境(Open sea)。此類化石稱為示相化石(Faces Fossi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