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暫存清單
- 點閱數:12224
橄欖岩Peridotite劉德慶 (Liu, Teh-Ching)橄欖岩為深成岩,為上部地函的主要組成,多呈黃—綠色,主要礦物組成為橄欖石與輝石,其中,橄欖石的組成比例佔一半以上,輝石有直輝石和斜輝石,斜長石、尖晶石、石榴子石偶爾出現。礦物顆粒中粒至粗粒,常呈粒狀組織,二氧化矽含量在百分之四十五以下。橄欖岩是一群超基性火成岩的統稱,依主要礦物組成的比例不同,可細分為純橄欖岩、正輝橄欖岩、斜輝橄欖岩、兩輝橄欖岩等岩類。 橄欖岩在地表上不常見,當地殼隆起,地殼底部露出,便可找到橄欖岩,例如:美國華盛頓巿、巴爾第摩巿、費城一帶或阿爾卑斯山脈西部。此外,當玄武岩質岩漿從地底下往地面竄升,橄欖岩被岩漿捕獲,隨之侵入岩層或噴發出地表,而以捕獲岩型態產出。例如:南非的慶伯利岩(kimberlite) 以及冷却後的岩漿庫,如:南非的Bushveld、格陵蘭的Skaergarrd,都可找到這種型態的橄欖岩。 臺灣的橄欖岩,主要分布在臺東關山附近,因為菲律賓海板塊逆衝到歐亞板塊上方,因此出露整套的海洋地殼,接續在海洋地殼底部的岩類就是橄欖岩,它代表菲賓律海板塊中上部地函的主要岩石。另外,在澎湖群島和關西—竹東地區的玄武岩中,常可發現捕獲的橄欖岩(圖1、2和3),它則代表歐亞板塊在臺灣海峽上部地函的主要岩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