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灰岩Tuff劉德慶 (Liu, Teh-Ching)凝灰岩係由火山灰(直徑小於2mm) 組成(圖1),火山灰因火山噴發,從空中飄落地面後,沉積膠結而成,其組成有礦物顆粒、岩屑或玻璃質物質(圖2)。如果火山灰沉積時,溫度還很高,顆粒間會因玻璃熔融而焊結在一起,如果上方火山灰堆高,壓力變大,將使凝灰岩呈扁平狀。凝灰岩有時呈氣孔狀、質量輕、密度小。 火山灰的顆粒小,其分布和火山噴發時的風向息息相關,以1980年5月18日美國華盛頓州聖海倫火山為例,因爆發當時吹西風,因此火山灰大部份沉積在火山的東邊,遠達600多公里外的蒙他那州。 臺灣的凝灰岩主要分布在臺灣北部,出露在基隆、臺北、桃園及新竹一帶,顏色以灰色、淡青灰色或深灰色為主,由於約二千多萬年前生成,大多風化成棕紅色土壤,少有良好的露頭。在大屯火山群中亦不時出現凝灰岩,分布在大屯山亞群、竹子山亞群、七星山亞群和磺嘴山亞群等。 東部花蓮縣石梯坪以凝灰岩著稱(圖3),淺灰色凝灰岩夾雜火山礫和角礫岩,整層厚達一百多公尺。其他亦可在臺東縣、南投縣大坑、澎湖縣山水等地見凝灰岩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