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碳氧同位素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汪中和 (Wang, Chung-Ho) 碳酸鹽是地表環境常見的礦物(如石灰岩、白雲岩及石筍等),也是許多生物骨骼的重要成分(如貝類、有孔蟲及珊瑚等)。不論碳酸鹽形成時,是經由無機的沉澱過程,或是有機的分泌造成,其中的穩定碳氧同位素組成,會在形成礦物時記錄當時的母液同位素組成、溫度與環境條件,因此成為研究古氣候及古環境課題的有力工具。 早在194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哈羅德﹒尤里(Harold C. Urey)教授就從理論的觀點,提出碳酸鹽礦物的氧同位素組成可以記錄形成時的溫度,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天然地質溫度計。 質譜儀的分析技術在1950年代初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使得尤里教授的理論猜測獲得實驗的證實,也開啟了碳氧穩定同位素研究新的里程碑。氧同位素組成的溫度方程式最先是由加州理工學院的山謬爾﹒艾普斯坦(Samuel S. Epstein)領導的團隊在海洋碳酸鈣質有孔蟲殼體的分析結果推導出來,接著由邁阿密大學的凱撒﹒米利阿尼(Cesare Emiliani)教授應用同樣的分析技術到深海的有孔蟲殼體化石,獲得前所未見的海洋溫度與氧同位素組成變化紀錄,建立深海沉積物的氧同位素地層學,為第四紀的冰期與間冰期的演進史,帶來革命性的嶄新觀念與看法。 除了氧同位素研究有許多重要的突破,碳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也不斷更新改進。由於碳同位素在自然界的循環牽涉到複雜的生物及光合作用,影響的因素相對複雜許多,例如:溶解性的無機碳、光合作用類型、環境的氧化還原程度、水體的pH值及大氣的二氧化碳分壓等。因此,數據的解釋相對難度也較大,但是卻能獲得許多環境方面的重要資訊。 因此,將碳酸鹽礦物的氧同位素及碳同位素組成結合在一起,就好比帶上一副3D的眼鏡,可以觀察到碳酸鹽礦物形成時的條件,甚至形成後的演變過程,是一般其他工具觀察不到的。所以,分析碳酸鹽礦物的碳氧同位素組成,不但可以應用到任何地質年代的碳酸鹽礦物,並成為目前地球科學相關研究不可或缺的基本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