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澎湖水道Penghu Channel

宋國士 (Song, Gwo-Shyh)

  臺灣雲林嘉義沿岸與澎湖群島之間的海谷(圖1),它的中段沿谷軸的坡度崎嶇,崎嶇程度比較不合傳統的海谷形貌特徵。澎湖水道起源於臺南安平外海,在外傘頂洲外最為接近沿岸陸地。南端起源處約在高屏大陸棚緣位置,從140公尺深度下切到約180公尺(圖2),起點寬度只有4公里。谷軸呈現南北向,大約平行海岸,向雲林外海延伸,在這個區段,谷底變得較為崎嶇,谷軸深度隨兩側海床變淺,從180公尺漸淺到130公尺左右(圖3),寬度看似變寬,但谷壁位置也漸難以定義。

  澎湖水道的形成,至今還未成定論,但由它的形貌和它的底質特徵可以知道,流經水道的潮流應該強勁,處處有海床侵蝕的特徵。在水道的南端,水道底可以看到明顯的U型海槽地形(圖4)和雲林外海的地形差異很大。在南端可以看到該處水道底部為厚的沉積物沈積層被明顯壓縮及被侵蝕(圖5);但是在雲林外海或進入到澎湖群島的東側海域,水道底床變得崎嶇,火成岩的海床上出現了噴出岩和很多斷層作用所形成的犁溝地貌。

  澎湖水道向北延伸到23度40分後,轉折向西北方延伸過澎湖群島,轉折點後水道內海床變得較平緩也更淺,最淺不到80公尺,於是它和兩側的大陸棚海床高差也變得較小,不到20公尺。最後它的北邊尾端和烏坵凹陷相連,總長約200公里。

  澎湖水道一向為海流流經的通路,故長年海流湍急,加上位在臺灣沿岸的水道底部屬岩石海床,且水深較深,使海水顏色變深,古稱「黑水溝」。根據過去的研究,沿著澎湖水道主要的底流,長年由南向北流,流速從一節半到三節不等。研究亦指出沿著澎湖水道流動的底流帶動了沉積物,搬運到彰化雲林外海形成了彰雲砂脊之地形高區。

圖1 臺灣海峽的水深地形圖

圖1 臺灣海峽的水深地形圖
宋國士(Song, Gwo-Shyh),蘇儀真(Su, Yi-Chen)

圖2 澎湖水道南端區域的地形圖

圖2 澎湖水道南端區域的地形圖
宋國士(Song, Gwo-Shyh)

圖3 由多音束測深資料繪製的雲林-澎湖間海域的海底地形圖

圖3 由多音束測深資料繪製的雲林-澎湖間海域的海底地形圖
宋國士(Song, Gwo-Shyh)、陳益瑋(Chen, I- Wei)

圖4 澎湖水道南邊尾端區域的3D立體地形圖

圖4 澎湖水道南邊尾端區域的3D立體地形圖
宋國士(Song, Gwo-Shyh)

圖5 橫越澎湖水道南部尾端的反射震測剖面

圖5 橫越澎湖水道南部尾端的反射震測剖面
宋國士(Song, Gwo-Sh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