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石Rockfall紀宗吉 (Chi, Chung-Chi)落石定義: 岩塊或岩體自陡峭的岩壁上崩解分離後,以自由落體(freefalling)、翻覆(toppling)、滾動(rolling)和彈跳(bouncing)等主要運動型態,快速向下運動(圖1)。(A.Keith Turner and Robert L.Schuste, 1996)A fall starts with the detachment from a steep slope along a surface on which little or on shear displacement takes place. The material then descends mainly through the air by falling, bouncing, or rolling. 由於落石在運動過程中甚少與坡面接觸以減少動能,因此速度快,常造成極大的災害。 落石的條件與成因: 落石發生的條件,首先必須存在有鬆動的岩塊或岩體,以提供落石的來源。當這些已鬆動的岩塊受到自然或人為的因素作用後,使之失去平衡而發生移動。假如鬆動的岩塊所處的地形坡度大於岩塊的運動安息角時,便會促使落石開始向下運動。 影響落石成因之內在因素可以分為(1)岩石組成特性;(2)岩體中存在之不連續面型態。抗風化性強的岩石常較軟弱的岩石有較高之落石頻率。不連續面方位與斜坡的關係為決定落石發生的主因。外在影響因素主要有水、氣候、差異性侵蝕、地震及樹根搖動等因素(Piteau, 1978)。 落石的運動: 落石運動距離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岩塊的圓度、岩石之剛性,圓度越佳的落石,愈有利於落石的滾動與彈跳,而能達到較遠的距離。另外,落石塊的大小也是影響落石距離的一項重要因素,落石滾動時,愈大的落石比較不易受到坡面不規則起伏的阻礙,容易維持滾動的方式,同時也有較大的動能;較小的落石動能也較小,易受坡面起伏或其它岩塊所阻擋而停住。 落石的調查: 落石多發生在高陡的岩層邊坡,其岩性堅硬,且已被節理等不連續面密集切割;或者發生在砂、頁岩互層的凹凸型邊坡。 調查之重點至少應包含下列項目:(1)落石崖錐的範圍及坡面坡度。(2)落石崖錐的組成、石塊大小、不連續面特性、風化程度。(3)落石之類型、特性及發展過程。(4)落石災害之活動性(歷史災害)。(5)邊坡之穩定性包含坡度、坡高、坡形、植生。(6)當地的降雨、水文和地震資料。 落石災害之案例: (1)基隆山落石災害基隆山(圖2)古稱雞籠山,由安山岩所構成,質地堅硬,抗蝕性強,因此在地形上易呈獨立峰頭,其四周山壁則相當陡峭。安山岩體因風化及解理發達,易形成不穩定現象,山壁不穩定岩塊常因地震或豪雨而崩落,並堆積於近坡腳處,形成廣大之崖錐堆積環繞於基隆山四周。民國53年2月26日,一場連日豪大雨,促使大量落石自山頂及山壁滾滾而下,壓毀山腳下3間民宅,造成5死8傷之不幸慘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