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向坡Dip slope紀宗吉 (Chi, Chung-Chi)順向坡定義: 順向坡(Dip slope)是依據Glossary of Geology(Bates & Jackson,1987)之定義,「A slope of the landsurface, roughly determined by and approximately conforming with the direction and the angle of dip of underlying rock」,「是地表的地形面,坡面的發育主要受到其構成地層走向及傾角的控制」。另根據水土保持技術規範第31條(岩層不連續面與坡面的關係):依坡面與層面、劈理面之位態關係,所形成之順向坡、逆向坡及斜交坡,定義如次(1)順向坡:凡坡面與層面、劈理面之走向大致平行(兩者走向之交角在20°以內),且兩者傾向一致者。(2)逆向坡:凡坡面與層面、劈理面之走向大致平行(兩者走向之交角在20°以內),且兩者傾向相反者。(3)斜交坡:凡坡面與層面、劈理面之走向交角大於20°以上者。 順向坡成因: 順向坡之形成主要由地層所控制,在傾斜、互層狀的沉積岩區常見,尤其是由砂岩與頁岩互層所組成之順向坡,因砂岩層較厚且相對堅硬,加上地層傾角常在10°至50°之間,經差異侵蝕後容易出現順向坡。通常順向坡之坡面是由砂岩所組成,坡面表層分布著厚薄不一的風化土層,常見者包括單面山、豚背構造順向坡與崩積土坡雙生等類別。以航空照片透過立體鏡觀察,在臺灣北部山坡地常見山脊兩側坡度有一陡一緩的地形,其緩坡面會顯露出平滑的斜坡,此即為順向坡面,另一面則為逆向坡。如果這些坡面受強烈侵蝕時,則形成熨斗狀地形(林朝宗,1988),此亦是辨別順向坡之重要指標(圖1)。而利用河流系統亦可判釋順向坡,由於差異侵蝕的作用,軟弱的岩層如頁岩、泥岩,易被侵蝕成谷地,所以主要的河流常順著岩層走向。通常順向坡的坡度長且緩,藉由航照判釋可區分出順向坡。 順向坡未必會發生滑動,而順向坡滑動主要是指順向坡發生不同規模之岩屑或岩體的滑動均屬之。順向坡可能因為坡腳遭切除致失去支撐力,或雨水入滲至地層面中造成潤滑或岩體軟化作用,使滑動面上方之岩體下滑,遺留平面狀地形。如果順向坡坡面或斜面的坡度大於地層的傾角,則地層的層面或其他不連續面會出露在坡面上,這種地層潛在滑動面見光(Daylight)的狀況下,就很容易發生滑動。 順向坡的調查:
順向坡調查之重點至少應包含下列兩個項目:
(1)航照判釋
首先篩選出傾斜層狀地層,再應用立體航照判釋,具有熨斗狀、單面山及豚背脊等順向坡分布地區,初步加以圈繪。
(2)野外調查
主要為確認順向坡之位置及量測地層位態資料,瞭解構成順向坡及滑動面之岩性及坡角擾動情形,以供分析之用。
臺灣順向坡災害之案例回顧:
(1)民國86年8月17日,溫妮颱風的雨量引發臺北縣汐止鎮林肯大郡順向坡滑動(圖2),造成住宅80戶全毀、20戶半毀,28人遇難、數十人受傷。本區地層為石底層之砂頁岩薄互層,地層傾角為29°。滑動面為強度較弱的頁岩,滑動原因為坡腳被砍斷,地下水壓上升及頁岩軟化導致上覆岩體的滑動。
(2)草嶺大山崩為一已多次復發之大規模滑動,滑動的誘因有豪雨與地震,包括民國31年及民國68年因豪雨所引起之順向坡滑動,而民國88年9月21日的集集大地震,草嶺順向坡再次滑動(圖3),崩滑體積達12,000萬立方公尺,清水溪堰塞湖體積約4,500萬立方公尺,當時有36人遇難。本區地層為卓蘭層與錦水頁岩,地層傾角約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