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機制解Focal Mechanism Solution吳逸民 (Wu, Yih-Min) 震源機制解或稱斷層面解,是用地球物理學方法判別斷層類型和地震發震機制的一種方法。地震發生之後,由不同地震台站所接收到的地震波信號進行幾何分析,即可求出其震源機制解。震源機制解可以使人了解斷層的類型是正斷層、逆斷層或是走向滑移斷層(平移斷層),進而可以判別斷層在地震時的錯動情況。 一般要求出震源機制解,可以根據測站所在的位置,考慮不同震源機制所傳遞出來的地震波形,進而推求出震源機制解。在過去常用的是P波的初動解,根據不同測站的P波初動(上動表示壓縮波,下動表示伸張波)分布來判斷。因為地震主要為雙力偶的錯動,可以利用三維空間的兩個交錯平面,將不同測站的P波上下動分成空間中4個象限,並由兩個交錯平面的位態及測站上下動來區分震源型態。震源機制解中,其中一個平面為斷層面,另一個為輔助面。一般以等面積下半球投影,將三維的資訊投影在一個圓上,斷層面的投影成弧線,測站的位置為一個點,一般實心表示壓縮波也就是上動,空心表示伸張波(下動)。如圖1顯示為正、逆及走向滑移斷層地震的震源機制解。一般而言,上動象限的中心位置為地震應力的伸張軸(T-axis),伸張軸越接近圓中心,表示垂直方向的伸張應力,一般為逆斷層的震源機制。反之,下動象限的中心位置為地震應力的壓縮軸(P-axis),壓縮軸越接近圓中心,表示垂直方向的壓應力,一般為正斷層的震源機制。若壓縮軸及伸張軸都靠圓週的附近,表示水平方向的壓縮及伸張應力,這種屬走向滑移斷層的震源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