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地震波Seismic Waves

吳逸民 (Wu, Yih-Min)

  一個地震最先開始發生的地方稱作「震源」,而震源投影於地面之點稱為「震央」。我們知道有兩種地震波動可以經由地球內部傳播,一種為縱波或伸縮波(P波),另一種為橫波變形波(S波)。當能量在地震震源突然釋放時,這兩種波同時開始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然而,因為P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因此它到達地面的時間也比較早。地震的初動部份即是由這種波所引起的,隨後而至的為橫波(S波)和表面波。所以,從震源觀測點之距離大致和初動持續時間(P波到後至S波到達之時間)成正比例,其比例常數一般約為8公里/秒。因此,初動持續時間之秒數乘以8公里/秒,就是震源傳遞至測站之距離。當從3個觀測點決定震源傳遞至測站之距離後,我們便可以這3個觀測點為中心,以對應各點之震源距離為半徑劃3個球面,這3個球面之交接處即是震源所在。

  一般在地殼內P波的速度約6.5公里/秒,S波則約3.5公里/秒,P波及S波在傳經地球表面時,因為建設性的干涉,會形成表面波,沿著地表傳播,其傳播速度比S波慢一些。P波及S波干涉的表面波雷利波(Rayleigh Wave),由S波相互干涉的表面波洛夫波(Love Wave)。

  地震大多屬於斷層錯動,因此震波能量主要由S波傳播,但是像核爆或是爆炸等震源,主要震波能量以P波為主。

圖1 P波及S波的示意圖

圖1 P波及S波的示意圖
吳逸民(Wu, Yih-Min )

圖2 雷利波及洛夫波的示意圖

圖2 雷利波及洛夫波的示意圖
吳逸民(Wu, Yih-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