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綠鱗石Celadonite



化學成分
  K0.85(Fe3+0.9Fe2+0.25Mg0.6Al0.25)(Si3.95Al0.05)O10(OH)2
物理性質
  綠鱗石是一種和海綠石很相近的礦物,上列化學式是根據Odin(1988)之計算,也是一種富鐵的二八面體微晶雲母
  綠鱗石海綠石相似呈綠色,但較偏於藍綠色。據Odin(1988)綜合之比重在2.83至3.05之間,更近於2.9。其他物性與白雲母(二八面體雲母)相近,晶癖呈成束之纖維狀,或薄板條狀(圖8-23-1)。
產地與產狀
  綠鱗石之發現均在海岸山脈,尤以山脈之南段產生在都鑾山層集塊岩中,其產狀有三種【陳培源,1986、1994】:
  A.都鑾山層含有各種各色,大小不一之安山岩礫塊,除產出部分蒙脫石化之斑狀安山岩(麥飯石)之外,也含有許多紅色和綠色的安山岩礫,綠色發生之原因即因此種安山岩塊在堆積之前已發生綠鱗石化,顏色之深淺依轉化程度高低而改變,紅色者可能是綠鱗石鐵質氧化而產生。綠鱗石呈極纖細之纖維狀構造,或集合成束,或組成放射球狀。綠鱗石化之發生有不同型式,或是替代安山岩石基玻璃質(圖8-23-3a),或呈超微細脈穿入長石和輝石的斑晶中(圖8-23-3b),有的轉化卻自斑晶之核心開始(圖8-23-4a),薄膜狀綠鱗石自內部向外擴展或增生放射狀微脈切過斑晶之外層,而在核心則有被石髓(或蛋白石或沸石)所替代者(圖8-23-4a)。
  B.在玉里附近的樂合溪沿岸出露的凝灰質岩層,外觀有些似燧石層,各層沿層理面多現綠色的紋層,也有的成網狀細脈(圖8-23-2),經磨片鑑定亦屬綠鱗石類的綠泥(green clay)【Odin, 1988】,似由沉積造成。
  C.為晶洞填充型之綠鱗石,東河溪流上游之美蘭村附近,在河床上曾出現一塊褐黃色之碧玉(緻密石髓)大礫,其中有一晶洞,約二吋見方,填滿綠鱗石和內含的玉髓。礦物分布呈微球狀之層圈,核心為鈦鐵礦或紅色赤鐵礦,中層與外層為針狀放射之米黃色皂石層,最外緣是綠色綠鱗石,各球體周圍均為石髓所填充(圖8-23-4b)。
礦物資料
  綠鱗石海綠石很相似,但海綠石淺海環境所沉積的自生性礦物。綠鱗石多與火山岩有關,早期是一較不受注意的礦物,但近二十年來頗受學者注意,因為在深海鑽探中,在太平洋深海玄武岩中都發現有綠鱗石的存在,因此,綠鱗石之存在對都鑾山層之火山沉積環境當有所啟示。

圖8-23-1

圖8-23-1

圖8-23-2

圖8-23-2

圖8-23-3

圖8-23-3

圖8-23-4

圖8-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