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伊來石Illite



化學成分
  (K, H3O)(Al, Mg, Fe)2(SiAl)4O10[(OH)2H2O]
物理性質
  伊來石物理性質與白雲母或絹雲母類似,但在成分中有些含K較低或有一部分為H3O替代,此外含水分子(或OH)稍多。礦物呈微小片狀多<2μm,在結構上有多種疊型(polytype),但通常以1Md、1M和2M1三型為常見,前二者為自生性礦物,後一種屬極低度變質礦物。各型種都要靠X光繞射方法鑑別。或稱黏土雲母(Clay mica)【Gassdette, et al., 1966】。
產地與產狀
  伊來石在臺灣為出現頻率很高的一種礦物,最常見於各種沉積岩層,其次在蝕變火成岩與土壤中。
  A. 2M1型伊來石之主要產狀見於各種沉積岩中,多屬碎屑性(detrital)之再積礦物,外型呈碎片狀薄片(圖8-20-1a),由各種泥質岩與砂岩之基質(matrix)中,以及近代之海洋沉積物幾乎都可見到,含量多者可達50%以上【陳培源,1973a、1973b;陳培源(Chen, P. Y., 1978、1984)】,主要來源應出自大陸方面之土壤。
  其次產在極低度泥質變質岩中,如硬泥岩、板岩、千枚岩等,其結晶度與粒度亦隨變質度而增加【陳培源(Chen, P. Y., 1990)】,在電子顯微鏡下,外形也呈碎片狀,但其顆粒常比沉積岩中所見者粗而厚(圖8-20-1b)。
在蘇澳附近山坡有白色(脫色)板岩之風化土中,有再積之2M1伊來石,其純度可達90%(圖8-20-1b)。
  B. 1M型之伊來石,此型多出於成岩作用或低溫熱液之作用所生成者為主,碎屑性較少見。此型伊來石之外形在電子顯微鏡下所見是扁長之板條狀(lath-shape)晶體。在臺灣漸新世白砂岩之基質中所產者,更有為國外罕見之具有六邊之細長自形(idiomorphic)晶體(圖8-20-2)。北投五指山層白砂岩中出產最多,以前在北投貴子坑一帶開採為陶瓷土,稱北投土。此外在南投北山坑附近開採之白砂岩中之伊來石土也屬同型種類,臺北南勢角白砂岩中有存在,但較少見,在古第三紀之砂岩中可能均含有此種伊來石。
  1M與2M1 XRD圖形之差別見圖8-20-3。

圖8-20-1

圖8-20-1

圖8-20-2

圖8-20-2

圖8-20-3

圖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