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膨潤石(皂石)Saponite
化學成分
(Ca0.5, Na)0.3(Mg, Fe2+)3(Si, Al)4O10(OH)2.4H2O
物理性質
和其他膨潤石相似,單斜晶系,油脂光澤,有白、灰黃、綠、淡紅等色,比重2.26。光性(-),折射率α=1.48~1.53,β=γ=1.50~1.59。鎂膨潤石因八面體陽離子是二價的鎂和部分鐵,所以屬於三八面體型膨潤石。
產地和產狀
A.澎湖馬公本島屢見有鎂膨潤石出現,主要產地如馬公本島之山水與鎖港,以及龜山等地玄武岩受熱水換質,使氣孔中沉積物或全岩轉變為鎂膨潤石,鎂膨潤石多由玄武岩之橄欖石轉化而來,常與菱沸石共生(圖8-16-1與圖8-19-1)【陳培源和張郇生,1995】。
B.余樹楨和江威德(Yu & Jiang, 1987)在海岸山脈烏石鼻玄武岩之孔穴中發現有鎂膨潤石之填充,一種白色的鎂膨潤石與鈣十字石共生,另一種是綠色,前者不含鐵,後者平均有1.5 wt.%的鐵成分,他們並作過DTA和加熱的XRD試驗。
礦物資料
鎂膨潤石與蒙脫石之區別除化學成分之外,在XRD圖形上也多相似,二者受乙二醇飽和時都可膨脹到17 Å。但在加熱試驗中,加熱至300℃時,蒙脫石多收縮到9.6 Å,而鎂膨潤石仍大體維持,直到550 ℃才收縮到9.6 Å(參閱圖8-16-1,其中附圖示二者d(060)數值的差別)。
|
圖8-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