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脫石Montmorillonite
化學成分
(Na, Ca)0.3(Al, Mg)2Si4O10(OH)2.nH2O
物理性質
蒙脫石是最常見的膨潤石礦物,在其構造層中,位在中間的八面體或是含鋁為主的二八面體,在其層間可置換的離子有Ca、Na或Mg和水分子,這些離子存在的種類和數量,就控制著底面(001)的間距厚度(d-spacing),鈣蒙脫石的d(001)為15 Å,鈉蒙脫石d(001)是12 Å,但吸收乙二醇後的間距都一律膨脹到17 Å,標本加熱到300 ℃,d(001)又都收縮到接近10 Å。這就是蒙脫石的鑑別特性(其XRD圖形見圖8-16-1)。有些蒙脫石(鈉質者居多)浸水有強大的膨脹性,可達原標本體積的數倍,常見於配製鑽井的泥漿。大塊露頭多呈土塊狀,手指摸觸有滑膩感,質軟,指甲即可刮劃,沾觸雨水後,表面常呈爆米花一般的粒狀澎脹。有灰色、灰綠以至粉紅,暴露空氣久之則變灰褐色(圖8-16-2)。
產地與產狀
A.澎湖群島玄武岩中之蒙脫石
澎湖群島玄武岩在噴發後期由熱水以及雨水雙重作用之下,使部分玄武岩轉化為膠狀之蒙脫石,或填充在岩石之空洞或裂縫中,也或在火山碎屑岩和熔岩接觸界面就地轉化為蒙脫石。但澎湖產膨潤石分散頗廣,幾到處可見,較大露頭在虎井嶼國中分校附近,多填充型之黏土脈,在望安島之水垵海邊台地上,多孔狀玄武岩已深度蒙脫石化而變成鬆軟岩石。澎湖本島之奎壁山下北寮一帶、青螺之虎頭山,煙墩山和北海岸外土地公嶼的黑公礁等地,都有較厚自數公分以至數十公分不等之蒙脫石層出現。此外在紅土層中也都含有蒙脫石的成分,至於經若干程度之風化或侵蝕後的玄武岩,在其薄片中也常見到其中鐵、鎂礦物的斑晶與石基,已有部分發生蒙脫石化的現象【陳培源和張郇生,1995】。產狀與外型較為特殊的,則為挖掘自澎湖本島西南青灣路邊的蒙脫石,外形呈打結的繩索狀或菌絲狀集合體(圖8-16-3之a與b)。內中由放射絲狀體結集而成。其他在TEM相片中常見的形態見圖8-16-5。澎湖產膨潤石,除蒙脫石外,還有將述於「8-19鎂膨潤石(皂石)」。
B.臺灣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都鑾山層集塊岩局部受沿斷層面侵入之熱液蝕變,局部發生黏土化而出現多種黏土礦物,其中蒙脫石多零星分布或與伊來石構成交錯層。海岸山脈最大的黏土礦是樟原黏土,有人稱其為酸性白土或膨土或蒙脫石土,實際其中之膨潤土成分應是鋁膨潤石,將在下一目(8-17)論述。
C.大屯火山區蒙脫石或膨潤石
在金山斷層線以東之火山岩中,在沿北投至金山公路沿線,多有黏土化安山岩之露出,大部分是蛋白石化白土,局部有高嶺石化和蒙脫石化地段,後者在五股硫化鐵礦附近公路下山彎道地帶分布較闊。還有在馬槽之灰色黏土中都含有蒙脫石(或膨潤石)。
D.沉積岩中之蒙脫石
許多地層尤其是海相地層,會含有少量膨脹性黏土或蒙脫石和別的礦物的交間層黏土。但較特殊的,是臺灣西南部深井底部的泥砂岩中,多含豐富的蒙脫石黏土。已測定者【陳培源,1973c】有北港二井,深度在1480公尺以下,北港三井1590公尺以下,褒中1400公尺以下之始新統或先始新統地層中,都以蒙脫石為主要的黏土(多屬鈉蒙脫石),其XRD圖形見圖8-16-4。其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相片(TEM)見圖8-16-5。
|
圖8-16-1
圖8-16-2
圖8-16-3
圖8-16-4
圖8-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