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玉Nephrite
化學成分
Ca2(Mg, Fe2+)5(Si8O22)(OH, F)2
物理性質
單斜晶系,性質與透閃石-陽起石相似。常為葉片狀且經常形成放射狀柱狀聚晶。某些情況下為絲狀纖維,亦呈粗至細粒狀、緻密。解理{110}完全;(110)Λ( )=56°,常造成多片狀表面。硬度5~6,比重3.0~3.3。玻璃光澤,在柱型之晶帶面上呈絲狀光澤。韌性強而緻密的透閃石-陽起石變種,一般用來作為玉材,稱為閃玉。
產地與產狀
結晶特別細小成纖維狀之透閃石,產在蛇紋岩或白雲岩內。在臺灣於花蓮縣豐田軟玉礦區,及萬榮西南方王武塔山皆有。產於花蓮附近之豐田,為石墨片岩與蛇紋岩接觸部生成的石棉礦床中之脈石。呈草綠乃至黃綠色;半透明乃至不透明,並多少帶有片理,硬度約為6.5;比重為3.007。在顯微鏡下主要由纖維狀透角閃石之略平行群及微細毛氈狀集合體所組成,並伴有少量之鉻鐵礦、鉻尖晶石、磁鐵礦、石榴子石及綠泥石,此等隨伴礦物為常見之黑點或黑條之原因【黃春江(Huang, 1966)】。閃玉係由蛇紋岩之原超基性火成岩,即橄欖岩或輝長岩,經低度變質作用而成【黃春江(Huang, 1966)】。
閃玉曾為臺灣主要石礦資源,產量超過全世界之一半。構造控制,包括帶狀分布、構造趨向、摺皺、斷層與節理,為探查閃玉最有效之方法【譚立平等(Tan et al., 1981)】。
氫氧同位素研究結果顯示閃玉形成過程中具低水/岩比,且其成因十分複雜。估計生成溫度為320~420℃。其原岩可能由蛇紋岩轉變而來【俞震甫等(Yui et al., 1987)】。
礦物資料
過去一般人認為閃玉之硬度較輝玉低,而均以軟玉稱之。譚立平認為實際上某些閃玉比輝玉之硬度還要高,因此用軟硬來形容玉並不是很恰當。在過去的文獻中出現的軟玉,事實上均為閃玉。在近來的文獻中均統一用閃玉來代替它。主要屈折率為α:1.609;β:1.602;γ:1.631;X光及紅外光的研究及化學分析的結果,顯示閃玉為含鐵百分之十的透閃石【黃春江(Huang, 1966)】。電子微探分析結果顯示豐田閃玉之化學成份屬透閃石,其鎂/(鎂+鐵)比值,介於0.892~0.919之間【羅清華和黃春江(Lo & Huang, 1985)】。臺灣軟玉鎂/鎂+鐵+錳分子比自85.5至95.2%,密度自2.96至3.04。晶格常數a0自9.75至9.94,b0自17.94至18.11,c0自5.11至5.32。折射率α自1.604至1.611,β自1.618至1.622,γ自1.627至1.631,莫氏硬度自5至7【譚立平等(Tan et al., 19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