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輝石Hypersthene
化學成分
(Mg, Fe)SiO3
物理性質
斜方晶系,解理{210}佳。在{100}上常有裂理,在{001}之裂理較少見。硬度5.5~6,比重3.44~3.57,隨Fe含量增大。玻璃光澤,在解理面上呈珍珠光澤。顏色為灰、黃或綠白至橄欖綠及褐色;半透明。光性(由En70到En50):(-)。α=1.653~1.710,β=1.656~1.713,γ=1.663~1.725。X=b,Z=c。折射率隨Fe含量增大。
產地與產狀
主要產於火成岩內,(一)輝長岩中:海岸山脈南部;(二)安山岩中:臺灣北部火山岩、小島嶼(綠島等);(三)玄武岩中:澎湖群島、臺灣西北部【顏滄波,1959a】。
大屯火山群內之普通角閃石-輝石安山岩內之紫蘇輝石,呈深綠色斑晶,亦呈黑色或深紅褐色,外形為長或短柱狀,主要出現在七星山附近之磺溪及三重橋,隨伴較少量之普通輝石與普通角閃石。外觀因風化呈紅或褐色,偶而呈金屬狀,晶體大小約2~4.5毫米,寬約10毫米,基質中之顆粒則小於0.15毫米【岡本要八郎,1911d】。三重橋附近之紫蘇輝石結晶各面角曾以測角儀研究之,一般晶形不盡完整,但並無雙晶現象【黃春江和胡鄰(Huang & Hu, 1970)】。紫蘇輝石包裹物含斜長石及磁鐵礦,受岩漿作用呈熔蝕之現象。解理平行(110),發育良好,呈中度多色性。北投附近安山岩內,紫蘇輝石被包於普通輝石內。主客晶以平行互生形式出現,彼此之b和c軸互相平行【黃春江和胡鄰(Huang & Hu, 1970)】。
關西馬武督鹼性橄欖石玄武岩之巨晶內含紫蘇輝石,可大至25毫米,但通常在1.5~1毫米之間,見於侵入岩之冷卻邊緣帶,常與斜長石共生,有時被斜長石包裹【許良基(Hsu, 1961)】。
礦物資料
大屯火山區之紫蘇輝石常見良好晶面,多色性強【岡本要八郎,1911d】,以紗帽山之紫蘇輝石為例,X:淡褐色,Y:淡褐色,Z:淡綠灰色,負光性;常含磁鐵礦包裹物【市村毅,1929f】。大尖後山之紫蘇輝石折射率為:α=1.697,β=1.705,γ=1.71;相當於Fs37,其光軸角2V介於(-)56-63度,相當於Fs40至Fs32。色散r>v,a=Y,b=X,c=Z。光軸面平行於(100)【黃春江和胡鄰(Huang & Hu, 1970)】。根據光性推定之成份,與七星山者相近。大屯火山區之紫蘇輝石一般成分落於Fs32-Fs40之間【黃春江和胡鄰(Huang & Hu, 1970)】。黑色和紅褐色之紫蘇輝石在顯微鏡下之光性頗相近,其X光繞射譜亦相同。由單晶繞射結果顯示其具空間群Pbca。晶格參數a=18.324Ǻ,b=8.9Ǻ,c=5.211Ǻ,相當於Fs36。化學成份中Al2O3、TiO2及CaO均極低,但有微量錳存在【黃春江和胡鄰(Huang & Hu, 1970)】。
澎湖天臺山玄武岩之紫蘇輝石呈班晶,顆粒約2.0 0.6毫米,具負光性及大光軸角【顏滄波(Yen, 1953a)】。三峽地區玄武岩之紫蘇輝石呈自形或半自形晶,顆粒約0.5 0.2毫米;具負光性,大光軸角,成份約為Fs30【顏滄波(Yen, 1953b)】。
龜山島產之紫蘇輝石光性,以張郇生(1990)之報導最為詳盡,其光軸角2V為(-)70度【張郇生,1990】。
馬武督紫蘇輝石呈暗黃至淺橄欖綠,在薄片下呈無色,具解理面,有時含斜輝石離析晶體,在薄片下無色【蔡金郎(Tsai, 1978)】。γ介於1.702-1.712之間,光軸角2Vx為60度-68度,成分為En72-En65。多色性極不明顯,X:淺黃;Y:淺褐黃;Z:淺黃綠【許良基(Hsu, 19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