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北投石(含鉛重晶石)Hokutolite/Anglesobarite



化學成分
  (Ba, Pb)SO4
物理性質

  北投石與重晶石或硫酸鉛礦都屬同構造型的斜方晶系礦物。北投石之物理性質也多介於重晶石和硫酸鉛礦(鉛礬)之間(表5-22-1)。
  晶體呈蜜黃色至黃褐色,小部分呈灰白色(圖5-22-1),肉眼可見之晶體自略小於一公厘,以至大到五、六公厘。晶癖呈平行底面厚板狀之菱形六面體,由(001)底面和(110)柱面組成之簡單晶形,少數也具有(111)錐面。多由晶體叢生密集成皮殼狀,構成一皮殼狀薄層,有數公厘,最厚者約1公分的厚度,生長在礫石表面(圖5-22-1a),晶體之稜線多不甚筆直,晶面也有些微彎曲,常有三數晶體平行連生成一小單位,此連晶之基部緊密相接而較窄,往上面增厚並散開成扇狀,且頂部各個體常高低不一,參差近雞冠狀(圖5-22-1b)。推想長得不甚均勻規則之外形,可能是因其內部包含有小晶體,不整齊的組合在一起。 

                                                                 表5-22-1 北投石與硫酸鉛礦及重晶石之物理性質比較表 
                                                                                  【陳培源(Chen, P. Y., 1963b)】。

spacing="0" cellpadding="0">

 

硫酸鉛礦

北投石

重晶石

比 重

6.3

4.69~4.83

4.5

硬 度

2.7~3

3.0~3.5

2.5~3.5

產地與產狀
  產生北投石的北投溪是在臺北市北投區的一條小溪,源自新北投東北端地熱谷(地獄谷)溫泉的出口,附近是一盆狀窪地,溫泉主要出口在窪地東南側崖下,是從五指山層砂岩的裂縫湧出,溫泉水和周圍山旁小澗的溪水混合,匯集成一小池塘,這窪地可能是一火山爆裂口的遺跡,池塘裡熱騰騰氣濛濛的熱水從其西南邊的缺口(當地稱為落口)往西南方排出,成一溫水小溪,即為北投溪。河床寬者十餘公尺,窄者不過四、五公尺,河床上滿布安山岩與少數砂岩之大小礫石,水深者可沒膝,淺者僅至足踝。河床自出口以下到約600公尺處,這一段河床上有五道小瀑布(瀧),其落差數十公分以至一、二公尺。北投石之出現約在出口以下150公尺處開始,往下游增多,以至第一瀧附近為止,分布長度約近400公尺,其中就作者以前所見,在第三瀧附近產出最豐【陳培源(Chen, P. Y., 1963b)】(圖5-22-2)。由第一瀧再往下至新北投之七星橋,多泥沙質溪底,罕見礫塊已無北投石出現。
  北投溪的北投石多年來被人採取搜刮,加之受污水污染,已見不到新生成的礦物,殘餘的也是鳳毛麟角,最近(1999年)才經地方人士之努力,爭取設定北投石保護區,來維護這國寶級的遺跡。
礦物資料
A.北投石之發現與命名
  這是惟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物,是一種具有放射性的含鉛重晶石。最初是日人岡本要八郎(Okamoto, Y.)於1906年在現今臺北市北投區新北投公園之北投溪河床上發現,經過多人化學分析後,認為是BaSO4和PbSO4的化合物。1908年岡本與春原三壽吉(Sunokara)助教授得東京帝大物理學教師之協助,證實此礦物具有放射性,因此引起日本與歐美學者之注意和研究。其後東京大學教授神保小虎(Kotora Jimbo)博士專程來臺調查採樣作研究,並於1912年在俄京召開之國際礦物會議上提出審查申請,命名為anglerobarite,岡本稱其為北投石。岡本於1915年發表了《北投石調查報文》,由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出版(岡本當時任礦務課技手)作詳細說明。至今所知全世界北投石的產地只有兩處,即北投溪與日本秋田縣澁黑(Shibukuro)溫泉【Dana, 1932】(今稱仙郡田湖沢玉川溫泉,見【藤原卓,1995】)。而Fleischer.Mandarino主編之《礦物種名名稱匯編》中則使用plumboan barite的名稱。
B.儀器分析資料
  作者曾作XRD分析(圖5-22-3),顯示北投石具有固溶體性質,使用四種樣品分析,包括純重晶石、純硫酸鉛礦,二者之1:1之混合物,以及北投石,然後加以比較此四種之XRD圖譜(圖譜見【張鳳棲(Chang, 1961)】文中,Fig.2),在混合的樣品中分屬重晶石和硫酸鉛礦之反射線都分別出現,而北投石樣品的反射線則自成一體,與二端元礦物反射線位置都不相同,但卻相關,即密勒指數相同的晶面,其間距(d-spacing)雖不同於二端元的數值,但恰好在相應二端元的中間,這表示在重晶石構造中離子半徑較大的鋇離子(1.43Å)被半徑較小的鉛離子(1.32Å)所替代後,晶胞變小了百分之幾(即d-spacing數值變小一點),但仍大於純硫酸鉛礦。所以也證明北投石是二者之固溶體,而非機械式的混合物。依據XRD圖譜之晶面間距數值也計算出北投石平均之單位晶胞之三軸abc常數。
  北投石另一重要特性是具有放射性,最初岡本要八郎發現照相底片和北投石相接觸之後能被其感光,因之確定北投石具有放射性。岡本要八郎等也發現北投石呈白色者(圖5-22-4)之放射性比褐黃色者較強,作者以蓋氏計數器測強度在528~755 cpm,相當於臺南沙礦獨居石沙放射強度之1 / 3.8倍,科羅拉多州瀝青鈾礦之1 / 200,也發現乳白色者之強度高於淡褐色者【陳培源(Chen, P. Y., 1963a)】。
  有些學者也由化學方面探討放射性由來的核種性質,最初由早川政太郎及中野友禮二氏【岡本要八郎,1915a;早川政太郎和中野友禮(Hayakawa, M. & Nakano, T., 1912)】,依據自北投石中分離出之放射性部分衰變曲線(Decay curves)推定,認為其中含有釙(Po)、鑀(Io)及鐳(Ra)等放射性元素。吉村氏(1929)並檢測北投與澁黑兩地北投石中Ra與Th之含量為(表5-22-2):

                      表5-22-2 北投石之鐳和釷含量(wt.%)

spacing="0" cellpadding="0">

地點

Ra

ThO2

臺灣北投石

1.73 ×10-7

0.02%

澁黑北投石

1.22 ×10-7

0.01%

  木村氏(Kimura, K., 1940)據衰變率之平衡推算,認為北投石表面含有3.810-2克之Po,相當內部含有1.310-9克Ra。臺灣大學陳英茂教授曾於1958年用陰離子交換方法,而能自北投石中分離出RaE(Bi210)及RaF(Po210)。清華大學濱口博教授等曾於1962年(亦即相關李遠哲之碩士論文)由β射線之絕對計數,精測所含鈾系之放射性核種Nuclides),而測定有Pb210、Pb212、Bi210、Bi212及Ac228等存在,認為北投石之放射線源為Ra及其衰變產物,並估計北投石中含有鐳1.5 ×10-11 g∕g2。Ra2+與Ba2+二離子之半徑及其他化學性質都很相近,因此可能有鐳離子代替結晶格子中之鋇離子而出現放射性。
  此外早川政太郎與佐伯正(1915),沿北投溪逐段採取標本,測其放射性,每月測一次,共測十次,取其平均數。由此試驗結果,他認為在上游溪中之北投石比下游者為強:其最低值為91.3 mache∕125 gm,係在第一道小瀑布(日人稱為瀧)所採,最高者為210.5 mache;表層結晶比其底層之放射性較強2至10倍;又新生成之北投石亦比較早生成者為強〔註:mache為放射性之濃度單位,1 mache=3.610-10 curie〕。
  張鳳棲(Chang, 1961)也用蓋氏計數器偵測離泉源90公尺以下至600公尺處為止的溪水放射強度,發現在北投石出現最多的河段,放射強度的降低率最大。又測北投石與放射性亦或相關的北投石所含的稀土元素種類,除過去化學分析表中已列有Ce和La之外,陳培源也曾用X光螢光光譜測出還含有Dy、La、Ta等元素【張鳳棲(Chang, 1961)】。
  陳慶宗和余樹楨(Chen, C. J. & Yu, 1984)曾作X-光單晶攝影,據其結果判定北投石內部是由體積有些微差異的小晶域(domain)組合而成,並有生長缺陷存在。北投石內部成分不均勻,並具環帶構造【岡本要八郎,1916d;張鳳棲(Chang, 1961)】,在薄片中可見二至三層環帶,明、暗相間,形成與外形近於平行之菱形同心圈,在較寬大環帶中,復可夾有甚薄(微米級)的次環帶。陳慶宗等以電子微探分析各帶成分,發現近於透明的環帶含鉛(Pb)較高,近於26 wt.%,呈雲翳狀暗色帶含鉛較低,近17 wt.%;反之,前者含鋇(Ba)較少(35 wt.%),後者含鋇較多(約42%)。由此可見北投石是由較富BaO者與較富PbO者之層帶交間而成之固溶體,但沒有絕對固定的比例。在重晶石原子構造中鋇離子常被性質相近的鉛離子或鍶離子所替代,如前述金瓜石產之重晶石,就常含有氧化鉛和氧化鍶,但其含量都在2%以下【黃春江和張裕華(Huang & Chang, 1982)】。而在北投石中PbO之含量則可高達17~22 wt.%(表5-22-3),又由不同採樣之化學分析結果(表5-22-3),也可見出各標本間有成分之變化。純粹重晶石之BaO含量應是65.7%,而北投石分析表中BaO最高含量約42%,最低是32%;而PbSO4對BaSO4之分子比可由21:79至32:68(其平均值近27:73)。
  由於成分上差異也影響到物理性常數的測定(例如比重和折射率等,表5-22-4)。《礦物種名名稱匯編》(暫譯名稱)的編者M. Fleischer曾來信說明:因北投石是一固溶體,但僅存在二端元中間的一段範圍,不成一連續的類質同像系列中一員,所以不能被認定為一正式礦物種,在他們匯編內的名稱是以plumboan barite的名字註解北投石(作者私人通信),由陳慶宗等依不同層帶所計算出的分子式是在(Pb.35Ba.65)SO4至(Pb.20Ba.80)SO4之間。但北投石與此二者所特異者,乃具有放射性。

                        表5-22-3 北投石化學成分表

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09">

 

(1)

(2)

(3)

(4)

(5)

(6)

PbO

21.96

19.38

20.23

21.27

17.88

22.62

BaO

32.04

42.27

35.72

33.11

47.20

42.13

SO3

30.81

31.70

31.76

31.05

31.06

31.61

Al2O3

0.88

0.48

0.19

2.13

0.41

tr

Fe2O3

3.93

0.43

3.17

3.04

CaO

0.91

0.17

0.40

0.60

0.05

tr

MgO

1.04

0.28

0.02

0.16

0.04

tr

SrO

0.93

痕跡

1.10

1.95

n.d.

tr

CeO2

0.70

0.60

La2O3

0.30

K2O

0.00

0.14

0.30

Na2O

0.53

1.53

0.53

n.d.

Cl

0.06

0.06

SiO2

1.27

0.97

6.92

n.d.

tr

P2O5

0.01

0.00

0.01

n.d.

H2O

2.53

1.12

0.16

0.15

Ig, loss

2.74

2.25

F

Total

96.44

100.09

101.74

97.76

96.79

96.36

PbSO4對BaSO4之分子比

32:68

24:76

29:71

30:70

21:79

26:74

(1)東京大學分析(1909),纖維狀皮殼。
(2)日本地質調查所分析(1911),新鮮結晶。
(3)京都大學分析(1912),混合標本(?)
(4)臺灣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分析(1914),混合材料。
(5)清華大學濱口博等分析(1962)。
(6)陳慶宗和余樹楨(Chen, C. J. & Yu, 1984)。
(1)~(5)文獻見【陳培源,1963】

C.北投石成因之探討
  北投石如何生成,有關生成機制,理化之控制因素與環境等,都是問題,可以推想的相關因子,包括泉源的水質、溫度的變化、流量的速率、溪水酸鹼度(pH)、固形物含量,以至環境因素如河床性質等等。過去討論這問題常多未提及的,就是北投石和黃鉀鐵礬共生的關係,北投石主要生長在安山岩礫表面,但很少直接附著在多少已受風化的安山岩表面,絕大多數在北投石基部都有一層土黃至褐黃色的黃鉀鐵礬,介於安山岩礫或固結之泥沙與北投石晶簇間,黃鉀鐵礬厚度薄者不及一公分,厚者有十餘公分(請參閱「5-27黃鉀鐵礬」)。黃鉀鐵礬的生成和北投的結晶有一定先後的共生次序,可能有觸媒的作用(黃鉀鐵礬的生成條件,可參考「5-27黃鉀鐵礬」)。
 
            表5-22-4 北投石與硫酸鉛礦及重晶石之光性性質比較表
                  【陳培源(Chen, P. Y., 1963)】

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54">

 

硫酸鉛礦

北投石

重晶石

屈折率

γ

1.894

1.709

1.648

α

1.877

1.694

1.636

複屈折率

0.017

0.015

0.012

光角(2V)

65~75(+)

~45(+)

37.5(+)

晶胞三軸尺度(Å)

a

8.480

8.80

8.878

b

5.398

5.42

5.450

c

6.958

7.12

7.152

  溫泉水在出口的溫度,都在90℃上下(最近科展學生探測,此地區最高溫高達103℃),強酸性(pH~1.6),有強硫化氫氣味,含有游離鹽酸,能溶金屬(表5-22-5,【岡本要八郎,1916e】)。在成礦河段溪水溫度則由60℃漸降至45℃(陳培源所測),水質之分析中顯示含有BaSO4和PbSO4均極為稀少(表5-22-5)。水溫、水質、水流量之類因子均可能有季節性變化。北投石生長均以河床有礫石的河段為主。地熱谷溫泉水源可能由爆裂口深處沿五指山層中斷層湧出。屬酸性明礬類(水綠礬)泉【國府健次,1938a】,流量特大(每小時流量24萬公升)並含放射性0.37 mache。此與鄰近之陸軍偕行社溫泉(舊名)及公共浴場水質都不同,北投石內部有環帶構造似乎不是生成後因交代作用而產生,可能因水質或其他屬性有波動,而產生之週期性變化。另一解釋可能是如前文所述,鐳可能替代鋇而存在,北投石中之富鋇的圈紋多呈雲翳狀,也有可能是放射性的影響。

                 表5-22-5 北投溫泉水成分表(東京衛生試驗所分析,1930)

spacing="0" cellpadding="0">

成分

百分比

 

成分

百分比

Na2SO4

1.9055

 

MgSO4

0.2024

NaCl

0.9990

 

 

Al2(HPO4)3

0.0012

 

Al2(SO4)3

0.6588

 

 

BaSO4

0.0007

 

KCl

0.7130

 

 

PbSO4

tr.

 

NH4Cl

0.6070

 

 

H2SiO3

0.2174

 

CaSO4

0.4787

 

 

HBO2

0.0710

 

FeSO4

tr.

 

 

Free acid
(HCl)

1.9576

 

Fe2(SO4)3

0.5420

 

 

 

註:本分析是溫泉水經濾去固體粒子後之成分

圖5-22-1

圖5-22-1

圖5-22-2

圖5-22-2

圖5-22-3

圖5-22-3

圖5-22-4

圖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