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晶石Barite/Baryte
化學成分
BaSO4
物理性質
斜方晶系,此礦物屬無水硫酸鹽類,亦為最常見之含鋇礦物,晶體無色透明至半透明之白色,有時也出現黃綠、淡紅等顏色,具有玻璃光澤,常出現良好之平行底面(001)之板狀晶體,多聚成晶簇,有的單晶沿a或b軸伸長造成近似矩形之厚板狀晶體(圖5-21-1),故可見到類似火柴匣子或方塊之晶體。硬度3~3.5,比重4.5,因其比重較其他白色礦物大,故有重晶石之名。
產地與產狀
在臺灣產地以金瓜石礦區為主,其他產地都很稀少。
A.金瓜石礦區
重晶石是金銅礦中常見並且分布廣泛的一種脈石礦物,以長仁系礦體產出最多。此外,在本山礦區也有出現。晶體多聚集成晶簇,產在矽化岩的孔穴中,或與石英、黃鐵礦、硫砷銅礦、明礬石等共生;叢生豎立在這些礦物的表層,但在重晶石表面又常被較後期生成之石英或黃鐵礦所披覆,可是都未有硫砷銅礦披覆,所以推定它是在硫砷銅礦形成後所產生的礦物【黃春江(Huang, 1955)】。在瑞芳礦床中曾見過有薄板狀重晶石被輝銻礦晶體所貫穿【岡本要八郎,1911e】,又在武丹坑礦體中曾有重晶石和自然金緊密共生,金粒散布重晶石晶體周圍,在一般富金礦囊(金包)中,都常有許多重晶石伴生。
金瓜石之重晶石或成薄片狀之晶簇,豎立在矽質岩或石英脈表面,晶體邊長多不過1公分,厚度約一、二公厘,但結晶較大之厚板狀晶體,則邊長可及兩、三公分,厚度近一公分(圖5-21-2),也有特薄者厚不及0.5公厘(圖5-21-3),岡本要八郎(1911d)曾提及有長達10公分的少見大晶體,多數晶體由底面c(001),柱面m(110),或另加坡面d(201)組合成簡單晶形,但較少數也出現較多種晶面之聚合物【黃春江(Huang, 1955、1960b);黃春江和張裕華(Huang & Chang, 1982)】。重晶石也常被次生的褐鐵礦所包裹,或有褐鐵礦填充在晶簇間隙中,使其晶體被沾染成黃色。此外若晶體外面有皮殼狀石英包裹,當晶體被溶蝕消失,就剩下石英構成之空晶。重晶石平行底面和柱面的解理都很發達,二組柱面解理之夾角為79o。黃春江(Huang, 1955)曾測定其光性與折射率:α=1.637,β=1.639,γ=1.649,γ-α=0.012,(+)2V= 。
B.平林汞礦中之重晶石
平林汞礦已在「3-16辰砂」和「3-17雄黃」中提及,在作者所採含辰砂和雄黃標本中,微晶石英(玉髓)與重晶石是主要脈石礦物,雖結晶細小欠良好晶形,但其薄片在偏光顯微鏡下,可見到長條狀或板狀之無色重晶石,多集成放射狀或扇狀晶束。在電子顯微鏡下所見重晶石之長板狀菱面體,亦經EDS分析,有鋇與硫之線譜出現,又經XRD分析,也證實有重晶石存在(圖5-21-4)。
C.白砂岩膠結物中之重晶石
在臺灣北部之五指山層與木山層粗粒白砂岩之膠結物中,有些標本含有重晶石小晶體,岩石薄片在顯微鏡下可見其菱形之剖面,1~2公厘大小,在其內部多有塵埃狀不明物,排列成環帶(zonal)構造。作者曾選取含量較多之樣品,經水洗和重液分離,取其濃集樣品,經XRD分析證實為重晶石。採樣地點包括北投貴子坑、金山鄉尖山子,和中和南勢角等地。這些地方白砂岩都可能受到地下熱水之作用使水溶液中之鋇和硫酸鹽組合,形成重晶石。
D.重砂中之重晶石
重砂中並不常見重晶石,呂學俊(1967a)曾在臺南之重砂中鑑定有重晶石。
|
圖5-21-1
圖5-21-2
圖5-21-3
圖5-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