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鐵礦Vivianite
化學成分
Fe3(PO4)2.8H2O
物理性質
藍鐵礦屬單斜晶系,晶癖為沿c軸伸長之柱狀體,集合體呈放射狀、球狀或土狀,硬度小(1.5~2),比重2.68。當其原初在還原環境中生成時為白色至乳黃色,但暴露空氣中會漸漸轉成藍色至暗藍色,依氧化程度而異。
產地與產狀
此礦物在臺灣多見於第四紀之泥質沉積物中,常與泥煤共生,因其在潤濕時為無色土狀物或微細晶體,故在野外潤濕的岩層中不易發覺,但此礦物在空氣中乾燥後會氧化,而呈現灰藍色之粉末狀附著物,甚易認識(圖5-19-1)。就作者已知有以下幾處地點:
A.產於臺北盆地第四紀松山層頂部之泥炭層中,曾見於:
1.臺北市的新生南路與信義路交叉口附近之新生南路地下一至三公尺深處泥炭層中。
2.內湖區大湖(西湖)1990年前後在挖濬時,於湖底泥層中挖出許多碳化漂木,在其裂縫與孔隙中都含有斑點狀藍鐵礦。
3.最近臺北盆地的地質鑽井【鄧屬予等,1999】,在板橋層(相當於新莊層下部)的縞狀(紋泥狀)泥質頁岩中也出現許多藍鐵礦的斑點。這些藍鐵礦均成綠豆至黃豆般大小,呈土狀斑點附著於泥炭上或散布在泥岩中,作者曾作XRD與SEM鑑定,發現均為隱晶質狀態,在SEM下仍未能見到其個別晶體。
B.埔里鎮魚池至加道班有厚層之含泥煤黏土層,在其上部黏土層中也見過有藍鐵礦斑點。
C.以上所述均屬土狀之隱晶質藍鐵礦,而目前所知唯一藍鐵礦單晶體,是由陳文山教授採自埔里的含泥炭黏土層上面的礫石層中,附著在泥岩暴露面上,晶體長達一公分,灰藍色。
D.其他可能的產地,相傳澎湖群島曾產出藍鐵礦,但地點不詳【小笠原美津雄,1938】。推想亦可能與泥煤產地有關。臺灣西南部之淡水湖相沉積地層中也很可能有藍鐵礦產出,該礦物之磷素可能來自於腐化的草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