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鐵礦Siderite(Chalybite)
化學成分
FeCO3
物理性質
六方晶系,多呈微晶至隱晶。{ }解理完全。純者硬度3.5~4,比重3.96,但若含有Mn2+和Mg就會稍減。玻璃光澤,透明到半透明,顏色從棕色到暗棕色。光性:(-);ω=1.875,ε=1.633。
產地與產狀
亦屬方解石群礦物,晶形與方解石相似,常有彎曲的晶面,但在臺灣所見多屬微晶狀態,並成球形結核,且會轉變成針鐵礦和纖鐵礦,以至赤鐵礦(請參閱「4-23褐鐵礦」之E)。
在臺灣之第三紀泥質和砂質沉積岩都很常見,有扁圓形結核的存在(圖5-5-1),此類菱鐵礦結核若集結豐富可視作一種鐵礦利用,即所謂泥鐵礦(clay ironstone)。此類結核小者,直徑不及一、二公分,大者則可及數十公分。一般外殼多有若干風化現象,形成黃褐色之褐鐵礦,內心則呈深灰色之緻密質,其中成分除隱晶至微晶的菱鐵礦之外(圖5-5-2),也常混有黏土礦物、粉砂級的石英,有些也含微方解石或白雲石,以至有孔蟲或其他微體化石(圖5-5-3)。菱鐵礦結核在東北部的大桶山層以及含煤地層中都很常見(圖5-5-1)。陳培源曾挑選所採集此類結核樣品8件,經何恭算先生作化學成分分析,從8件成分中歸納各氧化物含量之分布範圍如下:SiO2 15~25%,Al2O3 4~6%,FeO 29~36%,MgO 5~6%,CaO 4~6%,K2O+Na2O 1.6%,L. O. I. 26~30%【陳培源,1999】,其中的燒失量(L. O. I.)是由於脫水和CO2之逸失。就上列分析結果推算,菱鐵礦結核平均含有約50%之菱鐵礦,在XRD圖譜中都可見到清晰的菱鐵礦反射峰。除常見的結核外,菱鐵礦亦有成薄層狀者。在東北部貢寮一帶,媽岡層之細砂岩中常有呈紅色的紋層,大都為菱鐵礦氧化的結果。此類結核常因風化作用而產生圈狀之轉變層次,由內心之菱鐵礦往外,經中層之纖鐵礦與針鐵礦,以至表面之褐鐵礦與赤鐵礦,已見於「4-23褐鐵礦」。
菱鐵礦可以轉變為褐鐵礦、纖鐵礦,以至赤鐵礦,已見「4-23褐鐵礦」,圖5-5-4是一產於北濱白砂岩中的結核,由XRD圖表示其成分已由核心的菱鐵礦往外遞變至赤鐵礦(圖5-5-5)。
菱鐵礦亦為澎湖文石之一主要成分,生長在較大孔洞中者,常呈褐黑色葡萄狀之集晶,或與方解石、褐鐵礦等礦物交間,成同心圓之層殼(圖5-5-6)。在一些黏土層中也含有菱鐵礦之菱形小晶體,在電子顯微鏡與EDX分析下,可見微小菱形晶體。
菱鐵礦也常和海綠石伴生,在北海岸萬里至大武崙間的中途海岸,為五指山層中部之地層,在含有貝類化石之鈣質細砂岩中,夾有約2公分厚之海綠石和菱鐵礦密集的薄層;另外在南投縣大坑之海綠石層中亦含菱鐵礦。
北部金瓜石及牡丹坑武丹山礦床中,亦曾有出現菱鐵礦和方解石、孔雀石等礦物共生【岡本要八郎,1911b;小笠原美津雄,1938】。
許多散布於臺灣西南部之泥質岩或鈣質砂岩,亦含有菱鐵礦結核。
由以上例子可知大部分菱鐵礦是化學沉積礦物,可以和周圍沉積岩同時生成。在沉積岩層中或在較後之成岩時期交代生長成結核,在含CO2較低之還原環境中,鐵分在水中因碳酸氫鹽之分解而沉澱,並可置換方解石或鮞綠泥石而產生【Deer et al., 1992】。
|
圖5-5-1
圖5-5-2
圖5-5-3
圖5-5-4
圖5-5-5
圖5-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