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砂Cinnabar
化學成分
HgS
物理性質
三方晶系,常見有朱紅色半透明的菱形晶體或短柱晶體,但也常呈皮殼狀或緻密狀,在{110}面上有良好解理。硬度2.5,比重8.1。純辰砂具金屬光澤,不純的則呈黯淡之土狀光澤。純淨的顏色為朱紅色,不純淨的為棕紅色;條痕為深紅色,透明到半透明。黑辰砂為金屬光澤,呈灰黑色。肝辰砂(Hepatic)為一種不可燃燒(inflammable)且褐肝色之辰砂變種,具煙煤雜質;通常為粒狀或緻密,偶呈褐色條痕。
產地與產狀
主要辰砂礦位於雙溪鄉之平林地方,在日據時代曾數度開採。此外,如金瓜石礦山之長仁系礦體,以及九份礦山也曾發現有一些辰砂。
A.平林汞礦
平林汞礦曾出產辰砂礦石,地點在臺北縣雙溪鄉之平林(並非坪林),在頂雙溪火車站西方,位在雙溪河(柑腳溪)之南岸,北距金瓜石本山約8公里(圖3-16-1)。
該礦自1911年發現後,曾數度開採至1945年,礦源衰竭而停採。光復後雖有人想恢復開採,均未成功。自1914至1945年止,據報每年均曾生產水銀數百公斤【顏滄波,1950c】。
平林辰砂礦當初曾有露頭,因農民耕作而發現,其後臺灣礦業會社曾在礦內開闢了斜坑與平巷三層開採。辰砂礦床主要是網狀脈,亦以浸染狀含於伴生之石英細脈中,分佈在玄武岩侵入體與中新世含煤層之砂頁岩接觸帶,玄武岩部分青磐岩化(或稱為輝綠岩)與黏土化,辰砂也以點狀分布在黏土及矽化之砂岩與頁岩中。辰砂脈寬二至六公分,塊狀辰砂長可達1~2公分(圖3-16-2)在沉積岩中多成不規則礦染,脈長一公尺左右。伴生礦物除石英外,有黃鐵礦細晶、方解石細脈,過去咸認深部有富礦,當時分析礦石含汞品位約0.25~9.0%。1955年,陳培源與美援會地質師J. A. Mackaller進入礦坑觀察採樣,部分坑道已損壞,在礦體處僅採到含極少量辰砂之標本,反不如坑口外廢石堆中撿拾之礦石豐富。當時礦樣分析之含汞量多在0.5%以下至微量,暗紅色至黑紅色,辰砂多附著岩石裂縫及石英孔洞,呈皮殼狀或葡萄狀。岡本要八郎(1916d)曾報導偶見小晶體(<3毫米)。陳培源近年重新檢視過去所採之樣品,發現在石英和重晶石構成脈石之孔隙中,附著有微小(<1毫米)朱紅色之長形晶體小晶簇。再經詳細鑑定,確定是雄黃晶體,將在下一項目中描述。接觸帶上共生之黏土成分頗為複雜,包含綠泥石、禾樂石與混層黏土礦物。
B.金瓜石礦區
金瓜石礦區第一長仁礦床和鶴礦體,以及福益三坑都曾發現過辰砂痕跡,為礦床最後期硫氣孔作用產物。林朝棨(1950)、黃春江(Huang, 1955、1973)、余炳盛和方建能等(1998),都有簡述其存在,多呈礦染狀之細點或呈葡萄狀之結皮,附著矽化岩石表面。
C.北投福興寮附近安山岩中
山下成一(1924a)在北投福興寮附近安山岩中亦分析出有辰砂存在。
D.七星山與小觀音山交界之鞍部附近
陳培源在七星山與小觀音山交界之鞍部附近,在白化安山岩之裂面上,亦見有朱紅色附著物(裂面有兩、三公尺寬深入地下),經X光繞射分析鑑定為辰砂。
〔註〕辰砂古稱朱砂,因辰州(古湖南沅凌、長谿一帶)所產甚佳,因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