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Graphite
化學成分
C
物理性質
屬於六方晶系,六方板狀結晶,有時呈土狀或塊狀集合體,{0001}解理非常發達,硬度1~2,比重2.23,金屬光澤,顏色及條痕均為黑色至鋼灰色,容易在紙上留下痕跡,並造成手指污黑具油膩感,薄片易彎曲但不具彈性。
產地與產狀
在臺灣地質文獻中敘述大南澳片岩時,常提及石墨片岩,然而據陳培源對岩石薄片之觀察,可見之碳質有機物含量均甚稀少,有些標本在X光圖譜上可以檢出【劉康克等(Liu et al., 1987)】,它只散布在一些片理中,量稀少,由來自壓溶(pressure solution)作用所產生的殘積物,不及1%。此外小笠原美津雄(1938)曾提及在大南澳大理岩中(相當九曲大理岩),偶見石墨薄透鏡體存在;陳維民曾在太魯閣之亞洲水泥礦區大理岩中採過夾有石墨透鏡體之標本,該透鏡體厚數十公分,長數公尺。石墨之產狀二種:
A.在雪山山脈板岩地帶以及石英岩中,曾有不純土狀之夾層或扁豆體存在。據顏滄波(1950d)報告,從前在宜蘭與臺中東勢、南投埔里以及魚池等地,在1942~1961年間曾有開採,但品質欠佳,含碳量多在25~50%。陳培源在南橫公路變質砂岩之剪切面間,曾見數處光亮之石墨薄膜。
B.在南澳鄉鹿皮山曾發現石墨礦,陳培源於1970年間曾至現場調查(未發表資料),石墨呈透鏡狀,間夾在片麻岩與黑色片岩的接觸面間(斷層面?),層厚約1~2公分,有數層,斷續分布,露頭斷續不定,長度約數十公尺。
礦物資料
石墨和鑽石同屬純碳礦物,但二者因原子構造和化學鍵性大不相同,所以造成兩種物性,稱為差殊的礦物。較純之石墨(鹿皮山標本)夾在片理間,呈片狀至塊狀,有一組解理,鐵灰色,表面光亮,金屬光澤(圖2-7-1),手指觸摸有滑感,但會沾手如筆鉛,硬度比指甲小。就臺灣石墨產狀觀之,多數是由原來古第三紀之碳質或煤質頁岩,經區域變質作用再結晶成石墨。石墨在工業上用於坩鍋鑄造、電池之電極和潤滑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