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位置首頁 > 地質百科
  • 回上一頁

地質百科

推到:
  • Facebook
  • Twitter
  • Plurk

硫黃Sulfur



化學成分
  S
物理性質

  斜方晶系,貝殼狀或參差不齊的斷口,易碎,硬度1.5~2.5,比重2.05~2.09。松脂光澤,硫黃色,黃色之底色中帶有因雜質而呈現的綠、灰和紅色色調。透明至半透明。光性:(+);α=1.957,β=2.037,γ=2.245,2V=69˚。硫黃為熱之不良導體。當手握著硫黃的晶體靠近耳朵旁邊時,就可以聽到脆裂的響聲。這是因為手心的熱傳到硫的表面,使表面的晶體產生熱膨脹,而其內部則因熱傳導速度慢而不受影響。因此在處理硫黃的晶體時要特別小心。
產地與產狀
  硫黃均產於硫氣口(噴氣孔)周圍,現今產地以陽明山地區大油坑、小油坑和北投大磺嘴等地為盛(圖2-6-1)。硫黃礦依產狀可區別為三類,即昇華硫黃、礦染硫黃和沉澱硫黃。昇華硫黃是由噴氣孔中之硫分,直接由氣體析出,附著在周圍地面土石或其他物體而冷凝,結成晶體,多產生針狀之連晶(圖2-6-1b)。含硫品位高者可達90%。礦染硫黃是從地下噴出之硫氣觸及地面岩石,驟冷時部分形成昇華硫黃,另外部分侵入岩石空隙或裂縫之中,交代岩石的組成礦物,使岩石呈現淡黃色或黝色,礦業界俗稱為「岩礦」(圖2-6-2a),此種礦體有時可厚達數公尺,平均含硫品位多在15~20%(鑛產測勘團分析),死磺子坪、焿子坪和大磺嘴都是重要產地。沉澱礦床是硫氣從水底噴出,在水中形成硫黃粒或粉末,或與砂土混合,在水底沉積成層,呈淡黃色或灰色,冷水坑曾產此類硫黃。
  硫黃之晶體呈黃色至微綠黃色、半透明,大屯火山所產硫黃晶體均未見大塊之雙錐狀晶體,通常集結在氣孔周圍,形成累累之針狀細小晶體,結成晶簇(圖2-6-1b),個別晶體長1~2公厘。在顯微鏡下,大半成一連串骸晶結構,或其頂端有矛頭狀之四方錐,下半接連細小骸晶(圖2-6-2b)。此外在地面碎石底下的空隙間,則有凝集成塊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圖2-6-3),過去日人曾認為有單斜晶之大屯硫黃存在【Dana, 1932】,經陳培源以X光繞射分析全屬斜方硫黃。
礦物資料
  採硫、採煤和採金是臺灣三項歷史最長久之礦業,大屯火山群出產硫黃已有悠久歷史,早在清朝,郁永河(1689年)來臺採硫即有記載【顏滄波,1950b】。其他較小產地還有龜山島金瓜石礦區之長仁礦體等地,雖見硫黃,但不成礦床。
  大屯火山群之硫黃是後火山作用的產物,大屯火山群的許多爆裂口中都有硫氣孔,在孔口周圍經昇華作用凝結之硫黃。主要礦區均在七星山與磺嘴山周圍,自竹子湖往東北至死磺子坪等地,而現今僅大油坑和小油坑硫氣仍大量噴出,迄今尚有生產硫黃者,則僅大油坑一地而已(圖2-6-3)。大磺嘴等地在溫泉水塘底部,常有不純之泥質硫黃沉積,稱為沉積硫磺,呈灰白色至灰黑色,有些土狀樣品點火後,會生藍色火焰。據統計,臺灣自1951年至1991年,每年生產硫黃數千至數萬公噸,用於製造硫酸與其他工業用品,肥料製造亦是一大用途【譚立平和魏稽生,1997】。
 

圖2-6-1

圖2-6-1

圖2-6-2

圖2-6-2

圖2-6-3

圖2-6-3